天水西关古城合院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天水是有着久远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秦州区西关古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聚集区之一,当地古民居如今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使用的需求,其现状也与城市的现代化风貌不相协调,转型和更新是必然。传统民居是在特定自然气候与环境下发展形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智慧。以当代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观传统民居,提取验证其中蕴含的绿色经验和不足,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进行修正,是实现民居传承和发展以及进行绿色建筑本土化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专项课题三“西北荒漠区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项目编号2017YFC0702400-3)的支撑[1],立足于绿色建筑生态性理论研究的成果与民居更新的实践现状,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模拟实验、案例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等方法,以建筑学研究的视角逐步展开,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天水古城民居进行绿色性能研究和绿色更新设计的探索。首先,在天水地域性认知分析和民居特征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优化与性能提升并重的更新要求,同时通过解读天水气候因素作为更新依据,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民居绿色更新的基本原则。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关古城民居的院落布局、建筑形式、结构围护、比例尺度等营建特征为关注点进行了详尽的实态调研和测绘工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不足,突出问题意识;再之,提取西关民居空间组合及功能利用的原型,对其进行聚落及院落层面的绿色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性能模拟软件进行风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的定量分析的科学化研究;最后,通过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优势与不足,在传承本土建筑特征和绿色营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适宜性绿色更新策略,并进行了实验性设计探索。本文为天水古城合院民居的更新利用以及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有利于提高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和现代宜居性,实现传统民居的绿色化再生。
其他文献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深入人心,运动、健康、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始被人们重视。我国目前室内健身俱乐部数量逐年增多,且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舒适的追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并未有针对于室内运动健身场所热环境的相关标准,且现场研究主要以住宅和办公为主,对于运动环境下的室内热环境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西安的部分室内运动健身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
榆林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窑洞作为该地区一种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黄土沟壑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以当地土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低造价、高环保,在地区内覆盖面广、利用率高。近十几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窑居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窑居建筑日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在适应现代生活时显露出空间单一、热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窑居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研究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而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碳排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建成环境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同时,新的住区规范中提到,在进行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因此,对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一个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对居民生
室外气象参数主要影响着建筑采暖、制冷能耗,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对暖通空调系统影响程度不一,通过准确的基础室外气象参数相关研究有助于评价、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方案,实现建筑节能和减少CO2的排放量。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对室外气象数据的观测与统计,但也存在着太阳辐射数据记录不全的问题,导致许多地区挑选典型气象年(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TMY)和进行建筑能耗模
气候分区是根据某些气象要素对特定区域进行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建筑节能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的气候分类方法大多只考虑一个气候变量,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量综合起来对气候分类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气候分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研究多视角聚类方法在气候分区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选取中国661个气象台站的部分气象数据,对相对湿度、大气压、日照时数、日平均温度和气温日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和人员热舒适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对建筑能耗和围护结构寿命有着重要影响。与传统消耗大量能源的主动调湿方式不同,建筑调湿材料可利用其本身的多孔结构对周围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以降低室内湿度峰值出现的频率和大小,缓解室内湿度波动,是一种被动式的湿度调节方式。然而目前关于调湿材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材料吸湿量,对于材料整个吸放湿过程关注不够,并且对于调湿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的
传统村落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创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场所,自身所形成的局部微气候起到调节风环境的作用。良好的风环境能够创造稳定的村落热物理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减轻生态环境负荷,改善生态条件,形成良性循环。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越来越多的传统石箍窑村落展开了大量的建设活动,长期的无序建设导致其风环境被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空间品质无
随着社会对于能源消耗的重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得到各行业广泛的关注。据统计,我国社会总能耗约28%的比例为建筑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若将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直至完成所产生的能耗与建筑运营产生的能耗进行累计,其数值约占据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随着建筑能耗问题的日益严重,2018年,我国住建部发布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建筑的
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致死人数日渐上升,尤其是心脑血管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甚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能够安全而高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复合手术。伴随着复合手术的发展,现代医疗建筑中出现了新的医技空间,即复合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中不仅能够进行外科手术,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中转换为介入治疗模式和影像检查模式,现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