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而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碳排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建成环境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同时,新的住区规范中提到,在进行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因此,对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一个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对居民生
【基金项目】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新区低碳模式与规划设计优化技术”(课题编号:2018YFC07046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而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碳排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建成环境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同时,新的住区规范中提到,在进行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因此,对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一个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对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有现实意义。本文以15分钟生活圈建成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研究区现状,结合文献综述,将测度指标分为社会经济属性与建成环境两个维度。之后从“基本单元划分”和“基础数据调研”两个方面出发,对研究区域现状建成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将研究区域划为10个15分钟生活圈,作为独立的居民基本单元,对10个15分钟生活圈内的居民出行行为特征和建成环境特征两方面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分析,以形成较为完善的以居民出行和建成环境为支撑的调查数据体系,并对每个15分钟生活圈内的居民出行数据与建成环境数据进行去除异常值、获取出行轨迹、数据矢量化、数理统计等处理,将研究区内各15分钟生活圈内的居民出行数据与建成环境数据进行统计比较,以便了解居民出行行为特征、建成环境特征及其特征相关性。接下来利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等模型对建成环境属性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影响居民低碳出行的因素与适宜值。最后,结合分析结论,相应的从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公交设施三个维度提出了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建成环境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层面,从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尺度、完善的公服配比、均衡集中的用地布局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道路系统层面,从路网连通度与适宜慢行出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公交设施方面,从公交站点布局与公交的接驳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其他文献
Al-Zn-Mg-Cu铝合金厚板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采用传统熔化焊接技术难以获得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技术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铝合金薄板(1.2-6 mm)的焊接,但对于FSW铝合金厚板接头常常存在强度低,沿厚度方向力学性能不均均匀等焊接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系统研究了单面/双面FSW焊
持续的城市扩张刺激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随之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备受关注。城市微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适宜的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居住区绿地作为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密不可分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对改善居住区夏季微气候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城市热环境为切入点,结合西安市居住区绿地的基本特征,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网络也会中断.因此,网络抗毁性成为图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抗毁性研究始于以传统的通讯网络为代表的非邻域抗毁性.之后引入以间谍网为研究对象的邻域抗毁性.然而,现实中网络中断的情形往往比较复杂,网络节点或边失效大多数介于邻域与非邻域两种情形之间.换句话说,当图中一个点失效时,其邻点依概率p失效,则可以用
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采用高效的干法施工方法,可有效降低湿作业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我国钢材产量较大,产品种类较丰富,材料的消耗速率远不及生产效率,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异,安全性能较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由于外墙体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较大,使得外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对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与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量发展模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扩张,而内城社区也在城市的迭代发展之中逐渐高密度化。但是,过去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被证实无法适应当下的空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促使我们去找寻新的城市发展方向,而内城社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推动社区空间治理模式的转型。一方面,社区更新本身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的城市内城更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内的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大,多样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服务设施百花齐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养老类型的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以及相关人群的调研总结设施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建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的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的调研。首
银川是中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沃土。西亚、中亚和中原内地的文化都曾在这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银川地区还有着悠久的回族文化传承。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银川回族建筑因地制宜,应时而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空间模式。近年来,银川地区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本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建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地域性的建筑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对具有本地特色的回族清真寺建筑进行研究,为建设和改造更适应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深入人心,运动、健康、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始被人们重视。我国目前室内健身俱乐部数量逐年增多,且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舒适的追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并未有针对于室内运动健身场所热环境的相关标准,且现场研究主要以住宅和办公为主,对于运动环境下的室内热环境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西安的部分室内运动健身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
榆林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窑洞作为该地区一种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黄土沟壑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以当地土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低造价、高环保,在地区内覆盖面广、利用率高。近十几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窑居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窑居建筑日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在适应现代生活时显露出空间单一、热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窑居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