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避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避孕行为现状,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此做为当前避孕教育工作的依据,达到提高女大学生的避孕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促使其自发采取避孕的目的。对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发生与危害,维护她们的性与生殖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设计女大学避孕行为调查问卷,并通过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避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的核心问卷,主要借鉴台湾学者张芸芳所编问卷内容,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设计出女大学避孕行为调查问卷做为研究工具。结构式自评问卷包括5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变量有: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所学专业、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目前性伴侣的人数)、避孕健康信念(自觉罹患性病和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可能性、自觉罹患性病和发生非意愿妊娠的严重性、自觉避孕利益,自觉避孕障碍)、避孕行动线索(避孕外在行动线索、避孕内在行动线索)、避孕自我效能、避孕行为与意向。 以我市两所高职院校(分别为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的女大学生为研究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共42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所得调查数据以Epidate3.1建库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Pearso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水准。最终筛选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避孕行为与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资料各组间的避孕相关变量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得出影响各变量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避孕行为与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可能性(r=0.483, P=0.000)、自觉避孕利益(r=0.861,P=0.000)、避孕自我效能(r=0.287,P=0.000)呈正相关,而与自觉避孕障碍呈负相关(r=-0.746,P=0.000)。避孕意向与自觉罹患性病的严重性(r=0.328, P=0.007)、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严重性(r=0.462, P=0.000)、自觉避孕利益(r=0.401,P=0.001)、避孕自我效能(r=0.473,P=0.000)呈正相关,而与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可能性(r=-0.598,P=0.000)、自觉避孕障碍(r=-0.424,P=0.000)呈负相关。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避孕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所学专业、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可能性、自觉避孕利益、自觉避孕障碍、避孕自我效能,共可解释避孕行为87.3%的变异性,其中自觉避孕利益对避孕行为的作用最大。避孕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所学专业、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可能性、自觉发生非意愿妊娠的严重性、自觉避孕障碍、避孕自我效能,共可解释避孕行为64.2%的变异性,其中避孕自我效能对避孕行为的作用最大。 结论: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依据设计的女大学生避孕行为调查问卷可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测评工具。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避孕行为现状不容乐观,性行为发生率较高,但安全性差,避孕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低,有必要以本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做好她们的避孕及生殖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