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解释在高中物理问题解决中的教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Chi在1989年提出自我解释效应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从最初的探讨自我解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到关注自我解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强健式学习的提出,自我解释再次成为国外研究者们的研究热点,把目光从实验室转移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但是目前将自我解释应用于中学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研究还不多,最现实的困难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促使学生自我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实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提问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解释,促使学生产生高质量的自我解释,提高学生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训练学生自我解释的“自我提问法”,即在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提供一个问题清单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解释。每个阶段对应一个提示问题,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理解问题情景。问题一:“能否画一个物理图像把题意表示出来?”第二阶段:空缺填补阶段。问题二:“过去见过类似的题目吗,要解决该问题已知条件足够吗,我能找到用来解决该问题的其他数据吗?”第三阶段:尝试解答阶段。问题三:“我能确定这种方法步骤是对的吗,如何证明它是对的?”第四阶段:反思阶段。问题四:“这个解题过程中我的思路是对的吗,我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其他物理问题的解决吗?”本研究以20名高中生为被试,经过筛选后用自编的学习材料对被试进行自我解释的教学实验研究,研究分为同质的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组间对比研究自我解释是否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健式学习,即在学习样例的过程中,以“自我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解释,看是否可以促进近迁移问题的解决、远迁移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促使学习者长时间保留知识;通过组内对比研究学生自我解释的质量与其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呈正相关,“自我提问法”是否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高质量的自我解释。通过教学对比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自我解释质量和近迁移成绩、远迁移成绩以及知识保留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自我解释质量越高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也好;2运用“自我提问法”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高质量的自我解释;3.自我解释在近迁移问题解决中的主效应显著,说明通过“自我提问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解释的训练,可有效促进学生近迁移问题的能力;4.自我解释在远迁移问题解决中的主效应不显著;5.自我解释在知识保留成绩中的主效应显著,说明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解释的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留程度,增长知识保留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我提问法”引导学生自我解释,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高质量的自我解释。学生通过自我解释,可以达到强健式学习。
其他文献
介绍了用Auto-CAD三维图形处理功能与有限元分析系统相结合建立大规模复杂结构有限元网格模型的方法,并以此对某柴油机机体进行结构强度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确认了该柴油机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能源局将对煤制气的发展作进一步规范,禁止建设年产20亿m3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
英语词汇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国,虽然词汇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实际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学习者普遍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不系统;学习者在学
2011年12月11日刚上班,许厂煤矿运搬队职工张振健就来到财务科,报销了孩子上幼儿园缴纳的管理费和代办费,共计860元钱。“我做梦也没想到,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矿上也能够给报
针对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借鉴模拟退火算法中metropolis接受准则的思想并加以改进,并引入禁忌(taboo)搜索算法中的禁忌表,在系统跳出局部极小值时对极小点进
研究了纳米钛酸钙对水中钯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介质的 pH 值、吸附时间和钯的初始浓度等条件对吸附的影响,探讨了钯的解吸回收及吸附剂的再生条件,并用于废水中钯的吸附富集回
山东丰源远航煤业公司赵坡煤矿采煤三工区机电班长王慎华是职工中公认的“点子”班长,自2005年以来,他接连提出了很多项关于设备改造、检修降低成本的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节约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具体实施对象,是在体育工作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强身
丰山铜矿采掘车间机电工区运矿一班班长熊志鹏。他从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扎根井下生产一线,用铁的工作态度,带出了一支铁的队伍,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该工区承担着井下矿石
人因学是一门以多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