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从概念界定、统计口径、规模测算、宏微观影响、风险监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领域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影子银行本身包含的金融活动千差万别、性质繁杂,且不同国家影子银行的行为表现也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于是,本文选取了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是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代表性类型,构建差异化监管框架,以期提升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效率。本文认为尽管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活跃了我国的资本和金融市场,但影子银行内部隐藏的风险也使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为此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监管政策,但是其中的监管思路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导向,造成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监管漏洞和监管不明确的问题。此外,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民间借贷等不同的类型,显然应当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影子银行的风险,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监管策略,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管方法在这方面尤为欠缺,凸显出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形势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本文正是以差异化监管为核心,首先分析了传统金融监管理论及影子银行的出现给传统金融监管理论带来的挑战,因此需要探讨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思路;在对我国影子银行整体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三类代表性影子银行,通过对其各自的风险、风险影响因素及监管实践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必要性,构建起基于风险影响因素的影子银行风险差异化监管框架;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之间的风险传递,建立了差异化监管的协调机制,从而促使差异化监管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差异化监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提升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