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我国开始迈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产业发展单一,交通闭塞,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脆弱的生态条件禀赋致使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也更为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结合其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找准绿色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将“低效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各种政策支持下,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各方践行生态行为规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个子系统构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情况设计了按现状建设路径、提升民生投资路径、加快经济发展路径、加强节能环保路径以及协调发展路径等5种发展方案,通过调节控制变量模拟2018-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5条路径演变趋势,从中选取一条可行路径,运用耦合模型对路径进行“有效性”验证,最终找到有效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协调发展路径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但该路径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后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检验得出该路径2018-2030年间人类与自然系统未达到真正协调,需进一步优化路径;(2)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间的矛盾,设计了以加快资源开发为主的优化路径Ⅰ和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优化路径Ⅱ,其中优化路径Ⅱ耦合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帮助该地区摆脱经济发展与内外部资源支撑不足的困境,故将其确定为有效路径。基于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需要适当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保证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提高公众参与度是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