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贫困人口近700多万,大部分生活在环境恶劣、靠天吃饭、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区。为改善贫困农民的生存条件,解决这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缓解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尽快恢复已经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政府将这部分地区的人口进行转移。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已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较弱,靠天吃饭,温而复寒、饱而复饥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吊庄移民工程的启动就是在中央政府为从根本上改变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状况。预期目标是从干旱山区迁移部分人到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荒地,以期移出的贫民户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环节地区贫困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二重目标。红寺堡区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施生态移民的一种。属于吊庄移民工程的一部分,共搬迁移民近20万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府集中安置的移民开发区。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移民方式、移民政策、移民后生态恢复状况等,对生态移民效益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也只是做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的研究评价。本课题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实地调查研究作为印证对红寺堡区2009年到2013年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研究。首先介绍了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总体状况,其次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构建生态移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问卷的形式搜集各类专家对指标权重所打的分数,收集红寺堡区2009年至2013年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无量纲处理,计算出2009-2013年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最后根据数据分析总结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