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澄湖是苏州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地。近三十年来阳澄湖富营养化呈加速态势。阳澄湖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其中西湖处于上游,水质最差。为了给阳澄西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分析了主要进、出水口的水质状况,初步估计了各主要进、出水口污染物的通量,对阳澄西湖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了水质参数对增殖放流的鲢鱼肌肉中土腥异味物质的影响,并对鲢鱼土腥异味的消除技术做了初步研究。1.阳澄西湖外源污染通量研究。于2011年分别在阳澄西湖的主要进水口(三家村、白土泾、张泾堰、毛庄河、莲子港、七图港、大圩港、官泾桥、南消泾港)、出水口(西沙港、清水港、洪庙港、南圆木、官泾港、田泾港和中湖口子)设置取样横断面进行水质和流量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阳澄西湖进水口的CODMn、TN、TP平均浓度分别为5.50mg.L-1、3.50mg.L-1和0.42mg.L-1,出水口的CODMn、TN、TP平均浓度分别为5.73mg.L-1、1.52mg.L-1和0.22mg.L-1,整体水质为V类或劣V类;2011经所监测进水口入湖的CODMn、TN和TP通量分别为5754.13t、3655.63t、522.36t,出湖通量分别为4820.96t、2078.15t、238.62t,CODMn、TN和TP的滞留率分别为16.22%、43.15%和54.32%。阳澄西湖单位水体CODMn、TN和TP的入湖通量和滞留率与其它淡水湖泊相比都处于较高水平,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阳澄西湖增殖放流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于2011年对阳澄西湖六个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区水质及放流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增殖放流,2011年累计获得净利1305.5万元,以渔获物形式移出湖体的N、P分别为65.0t、19.0t。2011年阳澄西湖增殖放流区TN、TP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13mg.L-1、0.30mg.L-1,分别比进水口低0.34mg.L-1,0.12mg.L-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为60.7,达到中度富营养。阳澄西湖TP浓度年平均值是蓝藻暴发危险浓度的15倍,是安全浓度的30倍。N、P营养盐浓度的绝对值和N/P比都为蓝藻水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而阳澄西湖Chl a浓度变化范围在16.8-45ug.L-1,维持在水华阈值以下,没有发生蓝藻水华,提示增殖放流对改善水质、控制藻类具有积极意义。3.水质对增殖放流的鲢肌肉中土腥异味物质影响的研究。对阳澄西湖六个增殖放流区的鲢肌肉中土腥异味物质(GSM和MIB)进行感官鉴定和仪器检测,结果表明感官评分与两种土腥异味物质的含量之和的相关系数为0.8734。对增殖放流区的水质参数TN、TP、Chl a、CODMn和鲢肌肉中GSM、MIB的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GSM和TN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GSM和TP、Chl a、CODMn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MIB和TN、TP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MIB和Chl a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MIB和CODMn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提示外源污染与水产品的土腥异味有较密切的关系。4.阳澄西湖增殖放流区鲢土腥异味的净化。养殖净化试验周期32d,在0d(初始样品)、1d、2d、4d、8d、16d测得鲢肌肉中GSM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46±1.21、7.70±0.27、6.40±1.14、5.82±0.94、3.27±0.06、3.23±0.27μg.kg-1,MIB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10±0.87、7.21±0.46、5.58±1.10、5.37±0.79、2.28±0.22、1.13±0.07μg.kg-1。在净化32d后,鲢肌肉中GSM和MIB都未检出。上述结果表明室内循环水系统中暂养32天对鲢土腥异味的消除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阳澄西湖的外源污染依然严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对改善水质、控制蓝藻具有积极作用。阳澄西湖增殖放流的滤食性鱼类鲢存在较重的土腥异味,可以在上市前用清水暂养1个月消除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