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的“对弈”——中国先锋派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多元解读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先锋派小说“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文本层次的多元解读。一方面,“先锋”的艺术。针对评论界普遍忽视的中国“先锋派”的文本“内容”,以“拼图”、“推理+想象”、“电影剪辑”及“读书笔记”等四种艺术方法及相关艺术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从“内容与形式”潜在共谋的层面对马原、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全新解读,从而建构“内容”层面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先锋”的价值。针对先锋小说“内容”的可阐释性,从对先锋小说的“形式”做“加法”或“减法”两个角度为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品提供“内容”意义上包括“冰山”、“含混”、“格式塔质”及“抽象派绘画”等多元解读方法。 第一部分:“先锋”的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潜在共谋”。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先锋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文本解读入手,分析中国先锋派小说“内容与形式”层面的暗合关系。 一、马原《冈底斯的诱惑》。马原小说形式上的最突出特点是“叙事圈套”,即互不相关的故事任意拼接组装。我们用与之相对应的“拼图”阅读法进行全新阐释: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拼”与“图”。通过对小说“形式”的重新整合,建构新的“内容”意义。“拼”:分别从情节和人称两个方面进行拼合,得出两种“拼”法,从而诞生两幅“图”。 二、格非《青黄》。格非的小说长于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来完善充满悬念的故事,这种方法类似推理小说“多重主述”的手法。针对“回忆叙事”的开放性,联合“想象”的方法来阐释格非的文本。它包括三方面:第一、“麦村人”与“异乡人”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以及其中不可化约的冲突与矛盾。第二、“岸上的人”与“水上的人”不同的性情和信仰。“岸上的人”与“水上的人”的对峙,不仅在于“岸上的人”无法去理解和宽容“水上的人”在特殊历史境遇下被迫做出妥协的无奈,也在于他们无法体会“水上的人”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虔诚信仰。第三、“青黄”。这个故事围绕着“为‘青黄’释义”的中心展开,“青黄”没有终极所指,每一种意义身后都代表着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历史……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不是对“意义”的追寻,而是能够产生无限意义的“想象”过程。 三、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孙甘露的小说在语言上进行了彻底地实验和突破,他打破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并制造了“碎片化”的语言。我们运用电影“剪辑”的方法通过捕捉“镜头”,及“蒙太奇”剪辑的方法,将故事重新整合成为一部“异想”电影。1、片头:一个“句号”。“句号”在形状上是一个“圆”,在电影的开头,用“圆”来开启一个“永无止境”的故事:围绕着“圆”行进永远走不到尽头,这种“一往无前”的状态正象征着一场勇敢无畏的“改革”。2、第一幕:一个古老的岁月——1959年。作者用出生的年代“1959年”来开启一段颠覆性的文字“异想”,用“场景”的创造行为来建立始终不会放弃的一种“超越”、一种“尝试”、一种“企图”,企图打破“常规”的愿望。3、第二幕:“鸵鸟钱庄”的百态众生。“鸵鸟钱庄”是作者笔下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包罗万象却毫无取舍的文化“收购场”。用“鸵鸟”般的“阿Q精神”来鞭笞萎靡不振的文化现场,众声喧哗让它几近窒息,同时,也在召唤更清新的文化氛围和真正意义上的“包容”。4、第三幕:“诗人”的追逐。“诗人”宣告自己的特立独行却也表现了自相矛盾——他企图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一种率真的心态去感觉世界,但自身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虚伪和造作。“诗人”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对所谓“理想”的一种质疑方式。5、片尾:“渔色的英雄”。作为叙述者的形象站在读者面前,“我”既是一个冷静的审视者,也是一个企图赫然于世的独行者。最后一幕中的“铜币”被视为“理想”。在不被世俗所接纳的“理想”面前,“诗人”最终选择了“放弃”,透射了作者对“实验”的可能性所产生的疑虑,也预示着小众的“理想”不被接受的宿命。 四、余华《现实一种》。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余华的“真实”是“感觉”的真实。在读者面前呈现的是一个沉溺于“感觉”,逃避理性的作者,心理学将这种“沉溺心理”归结为个体由于孤独体验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平衡的心理过程。余华是选择“感觉”这种方式来求得这种“平衡”。2、“变质”的欲望。“孤独”引起的对“感觉”的思考却成就了一种“变质”欲望的诞生,余华在细致而客观的“杀戮和解剖”的描述中,当医生时所具备的客观冷静、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体验又再一次回归,一种日夜煎熬的感受随之复现。通过笔下随心所欲的“暴力”书写,余华释放了心中郁积已久的记忆中的“枯燥体验”,表达了对“自由”的欲望。3、“暴力”与排遣。余华并不是真正热爱“暴力”,“暴力”只是他的一种“沉溺”表现,是通过“沉溺”来平衡内心中所积蓄的一种不痛快。用写作的方式了解内心,用“血腥”的文字来解放郁积已久的“不痛快”,极尽笔墨释放埋藏在心底的那一份熟悉亲切的“孤独”体验。4、“西西弗斯”的微笑。对余华而言,“孤独”所承载的“西西弗斯”不是一个庸碌无为永远走不出困境的虚无个体,西西弗斯重复的姿态是在没有出路中寻找出路,正视人性自身的有限性,并用不竭的勇气去探求“荒诞”和“孤独”的本源。 第二部分:“先锋”的意义——“先锋”的历史就是一部阐释史。先锋的价值,是呼声最高的形式层面的创造价值,也是形式层面下暗涌的精神意义。正是因为先锋小说形式的怪谲和深涩,才能塑就其内容上的丰富和多义,而正是这种不单一,使“阐释”本身变得合理,无限可能的“先锋”小说使“再创造”变得凛然可敬。 一、加法--1+1=∞。“∞”是表示“无穷大”的符号,这个公式表达了为先锋小说残缺变异的“形式”做加法所得到的效果,即文字间可能释放的无穷大的空间呼唤读者去填补和阐释。其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 1、“冰山”。海明威拟“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先锋作家笔下所绘制的“冰山”因为“八分之七”深不可测,使浮于表面的“八分之一”岌岌可危却又魅惑诱人,致使这种效果产生的原因正是先锋作家省略的“内容和情节”。“有头无尾”故事、叙述“空缺”、“迷宫”情节……先锋作家笔下的戏码,不论是让故事更生动有趣还是让文本更具吸引力的初衷,这种异样的“省略”姿态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热情,因为要寻找文本的“意义之域”读者只能先填补这些被省略的关键部分。 2、“含混”。这是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威廉·燕卜荪挖掘的新的文学审美特征。它启发读者通过深入的文字分析发掘意义的丰富性。在威廉·燕卜荪的《含混的七种类型》里,“含混”理论的第六个方面即“表述的事物是矛盾的或累赘的,迫使读者自己作出解释”在先锋小说的文本中也能够找出许多共鸣之处。它表述了“含混”一词在语义上的反向使用,即文本中本该简洁明了的地方却显得繁复多余、艰深晦涩,导致含糊不清。在小说语言方面,先锋文学异于寻常的特质即语言的繁复艰深导致的“晦涩”。“晦涩”源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打破和约定俗成的大众话语“陌生化”的使用。它使文本流失了大量的读者,因为它加深了大众与先锋的那一道鸿沟,形成理解的巨大障碍。但是,它却产生了另一种力量,“晦涩”是由于语言和其产生的意义间不协调形成的,作品一旦完成,创作活动便转到读者方面,作品与读者在这种延续中交流。 3、“格式塔质”。“格式塔”汉译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主体都有一种知觉完形的冲动,艺术文本所提供的“形”会被阅读主体通过知觉整合到心理“内容”中去。当人们看到不规则、不完整的“形”时,会产生一种本能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紧张地活动,填补“缺陷”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完形”格式塔所遵循的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它能够生成一种新的质——“格式塔质”。在文学作品中,“格式塔质”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来的总体性质,或者说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 二、减法--1-1≠0。先锋文学中有那么一部分作品在运用文字上比较特殊,这些文字构筑的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字词、断裂的句段、在玄秘的背景中随意置换尚不成型的故事框架、纷繁多样的人物却没有可以对应的故事内核……这些故事更像是意识随意流动而成的,没有成型稳固的思路和规则,使这类故事成为先锋作品中最难以卒读的典型。读者无法像其他“先锋”故事一样用为文字做“加法”从而竭尽所能地填补“空缺”,最终完成阅读和阐释。因为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无法协调产生对峙,混乱的形式妨碍了内容的显明,形式碎片滋生了无法穷尽的内容,这种无限繁殖导致内容由“多”变成了“无”,迫使接受者职能转变提升。由“默认”文本上升为“创造”文本。所以,针对这类特别的“的”,我们选择特别的“矢”。我们借助“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的共通性来完成解读,从它们身上,我们主要借鉴了“关键词”和“向后站”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类似于电影“镜头”,我们必须在“乱码”中寻找可以转化和识别的符号,同时,将这些符号依据个体经验连接起来,即将选好“镜头”完成“剪辑”,最后通过“剪辑”形成的图像隐含的连续性完成最终的“解读”。“向后站”是借鉴神话原型批评中的一种方法,即用远观一部文学作品,从大处着眼来发现作品本身与其他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挖掘普遍性的原型因素的方法。我们利用“远观”、“眺望”的办法,联系抽象派绘画中对线条或颜色的敏感性,将文字的“色彩”与“温度”抽离文本,凸现出来,得以完成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对贵州文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挖掘贵州文学的生态意识,并作出生态批评解读。论文运用中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围绕生态批评维度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到2008年,美国高级法院立法人工流产合法已经35年了,但在立法当时,关于流产的争议就没有达成共识。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百万例的人工流产,在道德的接受性方面仍存在争议。而在中国,人工流产的确切数据很难获得,人工流产的原因各异,但却少有关于人工流产道德争论的声音。
排名 一企业名称--雅达电子有限公司百得(苏州)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安伏(苏州)电子有限公司牧田(中国)有限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顺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北京A日B高压开关设备有
王小波是一位深受卡尔维诺影响的作家,两人在诗学观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王小波受卡尔维诺影响最深的地方还是在小说的轻逸观上。在对小说的看法上,二者都主张小说应该是轻
国际、国内两个电气市场已经融为一体.为充分反映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情况,本刊在前3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的基础上,在今年同时推出“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电气100强)、“
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从基地式调节器(变送、指示、调节一体化的仪表)开始,经历了气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到计算机控制系统(DDC),直到今日的分散控制系统DCS.
许世旭,韩国汉语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是集创作和研究于一身的大家。他从小研读中国文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留学台湾,加入现代汉语写作行列,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作为
基于对上世纪资产阶级国家小说的研究,朗西埃认为,小说是一种表现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新的表达方式,它关注和描绘现实社会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知能力,扰乱
我国电力工业已经经历了由省级电网到大区电网再到跨大区电网的建设。目前,国家对西电东送、三峡送电的大力推进以及城乡电网建设及改造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全国联网进入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