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桂花文化研究

被引量 : 58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申请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课题的一部分。在2500多年漫长的栽培利用历史中,桂花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甚高,国人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断地倾注在这个色、香、姿、韵兼具的花卉中,并以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园林景观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以桂花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桂花文化。 为了弘扬灿烂的中国桂花文化,就有必要对于桂花文化和桂花景观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基于这一目的,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于花文化与桂花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通过追溯中国桂花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分析中国桂花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将中国桂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春秋至秦汉时期;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阶段——唐宋时期;继承和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桂花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与中国园林发展历史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桂花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是花语花趣、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及其物质属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吴刚伐桂、桂子月中落等优美的传说以及通过描述桂花高贵品格和独特芳香的诗词是桂花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桂花在插花艺术和绘画艺术上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2、着重分析了桂花在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造景手法。桂花以其丰富的品种,崇高、贞洁、友好、吉祥的象征,绿化、香化、美化兼具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造景中。从古代帝王的宫庭苑囿到平民百姓的房前院后,随处可见其踪迹。桂花与其他植物、山水、建筑小品相配,创造了许多美好的景观。这些以桂花为题材的著名景点是桂花文化的历史见证和发展的写照。一些传统经典造景手法一直沿用至今。 3、古桂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对于陕西南部山区的古桂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对于古桂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其严峻的生存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对于全国各地的古桂资源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4、桂花旅游经济开发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针对桂花资源旅游经济的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5、桂花的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很广阔。桂花苗木生产、医药、食品、饮品、香料、用材等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 6、建立桂花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桂花品种资源的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Mapinfo建立桂花GIS是在植物学科中的一个尝试,将为植物学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对此,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对桂花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在生活、生产、园林绿化中起到指导作用。为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做出一点的贡献。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通过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imaging,BOLD-fMRI)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本文以Java语言为背景,讨论异常处理机制的公理语义。主要工作包含四部分: (1) 详细地讨论了throw语句和try语句的公理语义。 (2) 给出了与异常处理机制密切相关的运算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其发展战略从片面追求政策优惠、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到"一省两地",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最终确立为生态立省,却又忽略了特区的独特优势。生态特区集特
高等教育的改革正面向市场经济从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贫困生的情况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在财政拨款有限、学校经费紧张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走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能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可以说,社会实践活
浩然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代表作《艳阳天》、《金光大道》分别是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写作范示,而他戏剧性的文学命运也昭示着当代文学变更进程的曲折和艰巨,因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杨东编制的《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自尊调查表(SE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大学生的疏离感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大
撕裂强度是纸页物理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纤维特性对纸页的撕裂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纸页的撕裂强度。 本实验从纤维特性——纤维长度、粗度和纤维本身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自编了《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感情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本研究
我国将在2004年9月执行相当于欧洲Ⅱ号标准的排放法规,即要求NOx、HC、CO、PM等有害排放物的比排放量分别不得大于7.0g/(kW·h)、1.1g/(kW·h)、4.0g/(kW·h)和0.15g/(kW·h)。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