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冠状动物微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急性微血管栓塞并可随访的动物模型。 材料、方法:40—50周龄的健康小型猪(巴马系中国)21—25Kg(性别不限)。急性微血管栓塞的模型:一侧股动脉插管,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后,微栓塞球(购买于美国E-Z Trac公司,白色,直径45.6±7μm)经放置于前降支内的微导管注入,浓度1×10~4个/ml,注射总量累积达15x10~4个。可随访的动物模型,则采用微血管栓塞后的动物经另一侧股动脉插管,应用导管技术复查选择性注射微球后的前降支病变,如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等。术中观察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分别于急性微血管栓塞后1天、7天、30天处死动物,分别收集前降支及回旋支血管支配区域的心肌行NBT和H&E染色。 结果:动物处死后,前降支(LAD)支配区域心肌NBT染色见多个缺血或坏死灶,而同样部位心肌组织H&E染色则可清晰的看到微血管内的微栓塞球。而回旋支(LCX)血管支配区域)未见异常。 结论:成功建立了非开胸条件下,经导管冠状动脉急性微血管栓塞并可随访的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 经导管急性微血管栓塞对冠状动脉血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微血管栓塞中,不同微血栓水平对冠状动脉血流(CBF)、冠状动脉;微血管;微栓塞球;小型猪;动物模型;随访微血管栓塞;冠状动脉血流;血流储备;ET-1;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