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文化观视野下和谐乡村的构建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onghuishu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安社稷安,农伤国家贫”。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实现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条立足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破解之道,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命题。乡村建设作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细胞,没有农民、农村的小康决不是全面的小康和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试着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和国际的视野,比较总结中外近代以来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在立足东方管理文化的基础上,试着凝炼出S文化观来观瞻中国新农村建设,其探究核心是以建设和谐乡村为切入点,其创新点是立足“和谐度”的视角来探索、研析、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最佳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三对文化”的冲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三个主体”的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体)、“四个关系”的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进而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种决定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值”和“黄金态”的把握,该课题理论基础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但又自成体系,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管窥之见和粗鄙建言。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并简要梳理近代以来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价值重估:乡村建设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判断。对乡村建设的概念进行辨析,明确当代乡村建设的定义与内涵,特别强调“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建设。简要回顾近代以来中外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立足历史渊源和基本国情,分析了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生态,重点对如何借鉴韩国经验走中国式路径作了分析。第三部分,S文化观:和谐乡村构建中的哲学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回溯,立足东方管理文化理论,尝试性提出“S”文化观的理论基石、基本架构。重点分析了S文化观范畴中的“度”解、6S理论以及现代理论溯源。并运用S文化观从宏、微观视野解读中国乡村建设中“三对文化”、“四种关系”、“三个主体”的融合。第四部分,S文化观背景下和谐乡村构建的若干建议。对当前推进乡村建设,提出若干建议意见。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地区,农村乡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作为社会最基本组成部分的乡
射频识别(RFID)技术凭借其传输数据率高、通信距离长和可靠性等优点,使之超越条形码和IC卡等诸多识别技术,成为下一代识别技术。随着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已经广泛
<正>恒流三极管是一种第二代半导体恒流器件,它最大的特点是输出的恒流可以利用调整端加外部元器件进行调整,最适合做LED调光电路。另外一个特点是,若不使用调整电流时,它和C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与代位追偿制度,该项制度的建立被视为社会保险立法的一大突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以部令形式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是指瘤细胞起源于γδ-T细胞的一组Epstein-Barr病毒阴性的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皮肤损害主要发生于上、下肢,偶或泛发,累及躯干
结合筑养路设备管理实践,给出了设备配件管理的有效对策,以用最少的备件资金,合理的库存储备,保证设备维修的需要,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
金秋十月,红叶尽染,200余名县人社局长云集北京,参加为期十天的第六届全国县人社局长轮训班。通过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他们就全面做好新时期人社工作拓展了视野、增加了能力、
谚语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是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一种熟语,是比较稳定的言语作品单位,属于词汇学研究的范畴。它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在性质和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但又不是一般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社区合理使用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