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左室逆重构(LVRR)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为评估临床疗效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间由本院临床诊断为DCM并达到LVRR标准的患儿24例为病例组,正常对照组48例。病例组分为LVRR前和LVRR后,同时,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表面积分别匹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1、对照组2;所有受检儿童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STI测量左室壁心肌各节段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室整体圆周应变(GCS),并比较各组参数差异;同时,于胸骨旁长轴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运用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根据体表面积将上述测值标准化转为Z值,此外,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球形指数(SIs、SID),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特点。 结果: 1.LVRR前LVEDD、LVEDV、LVESV的Z值、血清NT-proBNP浓度、改良ROSS心功能评分均高于LVRR后,LVEF的Z值低于LVRR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R前SID、SIS小于LVRR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LVRR前患儿的左室壁各节段LS、CS均低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RR后患儿的左室壁17节段LS、16节段CS均高于LVRR前相应节段,好转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R后有4个心肌节段LS、6个心肌节段CS与对照组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LS分别为前壁基底段、下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CS分别为前侧壁基底段、下侧壁基底段、下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侧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P>0.05),余节段LS、CS低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的恢复率约为23.5%,未恢复率约为76.5%,CS的恢复率为37.5%,未恢复率为62.5%; 3.对照组和LVRR后的左室壁不同水平LS及CS呈规律变化,从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RR前的LS及CS无以上规律变化,LVRR前和LVRR后患儿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LS、CS和GLS、GCS分别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RR后不同水平LS、CS和GLS、GCS高于LVRR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LVRR后的DCM患儿左室壁心肌GLS、GCS及各节段LS、CS较LVRR前明显好转,部分节段的收缩功能恢复至正常,部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好转,但未恢复至正常,STI可反映LVRR患儿整体及局部心功能变化情况,为评估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