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传统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状况出现了普遍的衰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状况也是如此,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与渔业资源无价值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渔业生产者对具有共享性的公共渔业财产的无偿使用,长期以来人们都保持着资源无价值的观念,进入海洋捕鱼没有承担相应的资源使用费,使目前资源租金在渔业领域以较低或者不存在的情况出现,结果导致渔民竞争性的增加其捕捞努力量,而持续增加的捕捞努力量使得资源过度利用,阻碍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应该在渔业资源使用过程中建立有偿使用原则,科学合理收取一定的渔业资源租金。为此,本文依据自然资源价值和租金理论研究为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的价值理论和租金理论出发,参考自然资源价值和租金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对现有的国内外有关渔业资源租金核算现状综述,理清当今渔业资源租金核算理论和方法;同时,建立概算渔业资源的租金的模型和方法,尝试结合近海重要的中上层鱼类-鲐鱼,来估算其渔业资源租金,从而科学制定合理的鲐鱼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自然资源租金理论作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自然资源租金的概念,剖析了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等,由于渔业资源经济特性中所有权和产权分离,导致渔民在生产过程只重视使用捕捞权利,而忽视对捕捞种类的养护,因此在公开入渔的捕捞生产中存在“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际上渔业资源租金研究现状,提出了在中国近海实施渔业资源租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国外渔业资源租金研究现状和方法,这些方法有配额租金税方法、利润收税方法、一次性税金方法、价格税方法等,提出了适合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租金核算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2)分析认为,在1998-2008年十年间东黄海鲐鱼渔获量中,以2004年产量最高为38.9万吨,2006年产量最低为25.3万吨,作业网次2005年最高为3.37万网次,2002年最低为2.89万网次。通过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分析,估算得到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34.28万吨,此时作业网次为23.9万网次。结合实际产量表明,东黄海鲐鱼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本文根据1998-2008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吨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MSY,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结合2010-2011年有关渔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渔获价格,根据不同鲐鱼个体估算了其年龄组成,得到了不同体重组情况下的鲐鱼收益。研究认为,以鲐鱼个体150~200g(2-3龄鱼)的产量为最高,达到38936吨,其收益也为最高,达到14.796百万元。其次个体500g以上的鲐鱼产量和收益较高,此时产量为10827吨,收益为11.552百万吨,年龄分布为4龄以上,此时单位价格为最高,达到10670元/吨。研究认为,目前中国近海鲐鱼的渔获个体中出现的小型化、低龄化的特征,同时此时鲐鱼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相对较少。(4)以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为基础,以2008年鲐鱼价格和MSY处所获得的资源租金作为参考,估算得到2008年鲐鱼生物资源量的经济价值为373.03百万元,达到MS时的经济价值为157.89百万元。鲐鱼上岸量价值为179.70百万元。以2008年鲐鱼价格为参考,随着鲐鱼的繁殖增长,平均每年渔获可增加经济价值13.81百万元,其渔业净利润为分别为9.81百万元(不包含补贴)、14.01百万元(包含补贴);渔业净利润(租金)占其资源经济价值的2.63%(不包含补贴),占渔获价值的5.50%(不包含补贴),占MSY的6.21%(不包含补贴)。研究认为,渔业租金低于平均每年鲐鱼经济价值增加的数量,这也说明东黄海鲐鱼资源如果管理得当,将会存在可持续和潜在资源租金收益。(5)由于渔业具有公共财产属性,如果采取措施限制产量(以便养护渔业资源),但未有效限制船队入渔,那么限制捕捞量、TAC或其他措施不可避免地将会扩大渔业的公共属性,出现过剩的船队和人类资本,导致资源租金消失。除非能够有效阻止渔民接受不正当刺激方式或直接改变此类方法,否则扭转租金流失的努力将是徒劳无望的。因此,本文探索性建议对今后的渔业管理中收取部分资源租金,并且使资源租金的回收以税收的形式出现,以弥补渔业资源在开发使用过程中的相对国家收益的资本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