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描述一种新的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的心电图指标;第二部分将使用傅里叶转换分析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成功消融靶点消融前后电位变换,以及其与术后远期预后的关系。第一部分:记录多肋间胸前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定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背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鉴别左右室流出道起源,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判断手术疗效和规避可能的并发症。术前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态是判定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最常用方法。而目前多利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QRS形态作为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工具。多肋间心电图记录可能更加全面的展现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除极向量方向。这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记录和分析多肋间胸前导联心电图,以便探讨能够更加准确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的心电图指标。方法:研究纳入了47例连续的形态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并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起源患者37例,主动脉窦(Aortic Coronary Cusp, ACC)起源的10例患者。消融前,在记录常规胸前导联的同时还记录上一肋间(superior, sup)和下一肋间(inferior, inf)的胸前导联的心电图。同时分析窦性心律和室性早搏时的心电图。测量的指标包括三个肋间隙的移行率(Transition Ratio),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 Zone Index, TZ指数),R/S振幅指数,以及R波时限指数。定义三个肋间隙TZ指数的代数和为联合TZ指数。结果:ACC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联合TZ指数,下一肋间的TZ指数显著小于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其中,联合TZ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联合TZ指数≤0.25可以准确的鉴别ACC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敏感度94%,特异度100%)。对于V3移行和TZ指数=0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亚组患者,该指标依然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结论:联合TZ指数优于其他的心电图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鉴别RVOT和ACC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傅里叶转换在预测主动脉根部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价值背景:不同起源部位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效果存在差异。主动脉根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成功率和远期预后相对较低。而即刻消融成功而伴随远期复发的机制有待研究。而对成功消融靶点局部近场电位心肌的破坏不足,可能是导致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即刻有效而远期复发的原因之一。我们假设认为,主动脉根部记录到的心室电位是远场电位和近场电位混合而成的时域信号。其中碎裂的高频成分为真正的近场电位。而傅里叶转换可以将混合着不同频率成分的时域信号转换为具有不同强度的频域信号。因此可以用于定量评价消融对近场电位的影响。目标:本研究通过傅里叶转化定量分析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局灶消融时近场电位的变化。探讨其与消融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连续录入56例即刻消融成功的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傅里叶转换分析成功消融前后心室电位的变化。定义频谱图中50-200Hz的频率为高频成分(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HFC); 0-50Hz的频率为低频成分(Low Frequency Component, LFC)。定义HFC曲线下面积占整个频谱(0-200Hz)面积的比值为高频成分积分比值(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Integral Ratio, HFCIR)。消融导致局部电位HFCIR的变化定义为HFCIR消融前-后。即刻消融成功后,术后随访过程中出现形态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则定义为远期复发。结果:研究中,17例患者出现术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HFCIR消融前-后在无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患者中较大(无复发组vs.复发组:6.6±7.3% vs.-2.8±2.8%,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FCIR消融前-后是唯一的能够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复发与否的危险因素(比值比=0.291[95%CI:0.121-0.700],p=0.006)。HFCIR消融前-后≤1.0%可以预测即刻消融成功的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敏感度=84.6%,特异度=100%)。HFCIR消融前-后较高与更快的消融反应(室性心律失常终止时间,相关系数=-0.399,p=0.009)和更显著的阻抗下降相关(相关系数=0.798,p<0.001)。结论:通过频谱分析,有效靶点消融导致的显著的HFCIR下降可以用作定量分析消融对近场电位的影响,从而可以作为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消融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