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地区的古琴文化发展有着相对稳定而持续的深厚基础,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这两种因素一旦发生契合,针对古琴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变革将会表现的尤为深刻而突出。本文以近一百年来的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当下上海古琴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的田野调查,试图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表征的理论视角对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认为,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背景下,从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视角对具有典型性的古琴文化个案进行观察分析是正确认识当下古琴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基础。自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上海古琴文化发展主要是以相对封闭的自律方式进行的。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时,汇聚于上海的琴人们带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记忆,以及对传统古琴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来表达自我文化认同,但是由于未能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主流话语而被排斥到社会政治文化的边缘,只能以小群体的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存在并发展。建国之后,上海今虞琴社等民间音乐文化力量受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话语的国家征用,同时散落于民间的琴人群体因参与了现代方式的社会分工而发生了文化身份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特性的“全球化”话语也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上海古琴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同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现代传媒、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经济体制下的大众文化等多种“全球化”话语发生了全面的碰撞与文化重组,但是由于民族性与现代性、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当下的上海古琴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多样、传播广泛、与社会紧密互动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传统古琴文化积淀受到多种“全球化”话语的分离,以及文化阐释话语的现代性转移。在百年来上海古琴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古琴的文化功能、文化主体角色、表现形式、象征意义等与时代话语及文化场域紧密相关,社会政治因素的参与使古琴有了合法的社会地位,专业领域的参与使其重新有了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话语权,西方音乐文化的参与使其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参与使古琴面向了大众,但是,这些依赖于外部社会因素的发展与传统的古琴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别,要取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就要执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代表新时期新文化的话语权可能要面临与传统话语的矛盾,西方音乐的主流表达方式可能要使古琴脱离传统语境,古琴面向大众的结果可能使文化转变为商品,因此,如何处理古琴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机遇与矛盾成为我们当下必须讨论的问题。本论文由导论、五章正文以及结论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第一章对文化认同理论及有关的琴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以认同理论进行琴学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文化地理、历史积淀、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本文个案所在文化场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也是对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作为田野个案的典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第三章对上海琴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社会角色以及对古琴文化的多元认同等内容加以分析,并对琴人的角色分化与认同危机进行了反思。第四章对上海古琴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多元化音乐创作历程以及在琴谱、音量、形制等方面的变革进行了梳理,指出各种类型的古琴音乐艺术实践实际上也反映出了琴人群体在认同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各种强势话语的呼应。第五章主要从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全球化”视角来探讨近年来在上海古琴文化实践中所表现出现的种种机遇与矛盾,力图揭示古琴文化被当代多种阐释话语所改造、重组的复杂过程。在结论中还探讨了以本文个案研究反观整个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上海古琴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当代古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社会文化近百年来所发生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这样一个与其同步的古琴文化个案。本文试图说明:琴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受到不同时代主流话语的深刻影响,现代社会分工与文化分层导致其传统角色的现代转型,同时也造成传统认同与现代话语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整个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古琴文化阐释话语已经发生了现代性转变,外在的社会化语境越来越成为规范古琴文化行为、改变古琴文化隐喻的关键性因素;包括文化遗产与文化消费在内的“全球化”话语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诸多因素的张力建构了当代古琴文化认同的开放性结构,塑造了当代琴人群体在机遇与困境中的多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