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信仰归宿——本雅明的“光晕”及其审美解读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_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本雅明生平和思想发展全过程的解析,了解他从有宗教神学的弥赛亚救赎主义走向马克思唯物主义之路的转变过程。以“光晕”概念为贯穿整篇研究的主线,探讨艺术品在时代进程中,怎样从宗教神学的传教士演变成表达其自身,构建创作者与欣赏者思想的桥梁。“光晕”从古典艺术品和近现代艺术品中的消逝和重生现象同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对这种现象的解析最终引导出当下对“光晕”的借用为艺术品的新形势谋求到了理论的立足之地和为其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文将从从光晕的词源意义着手,了解其在德语中的原意。并把光晕放在宗教神学主导大众意识的社会加以分析,探讨其在信仰时代的价值所在。将光晕与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品联系起来,解读它在社会中的角色。从宗教神学逐渐在大众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开始,发掘究竟是什么取代了大众信仰的重心和改变着传统艺术作品传教士的角色。通过分析宗教神学从大众生活中的退出现实,直面技术复制时代光晕在艺术作品中从宗教神学布道者角色,站换到连接欣赏者与艺术家建立交流桥梁的角色。联系当代本土艺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其表现形式揭露艺术为大众精神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
  本雅明通过对传统艺术品在机械复制时代历史性、权威性受到威胁而逐渐丧失“光晕”现象的披露,剖析了艺术品原真性在现代社会受到挑战的原委,就复制技术在蓬勃发展之后摄影技术给社会接受带来的转变进行分析,探明了艺术品膜拜价值朝展示价值转化的原因。本雅明看到了技术的力量进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没有对艺术品“光晕”的丧失感到沮丧,而是看好技术在新时代给艺术品带来的挑战以及帮助艺术品拓展其美学价值等积极方面,并且从理论上为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寻求到了生存之地。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公众对轨道交通安全普遍关切,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保持在安全、准点、高效的运营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现实挑战的课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如何快速应急,如何降低事故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以及如何全面保障牵引变电系统的安全,化解和防范安全风险,保障系统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进行技
学位
期刊
期刊
盐铁会议召开于公元前81年即西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论》由西汉儒家学者桓宽根据此次会议的记录稿整理成书以盐铁命名。书中记载了贤良文学一派同御史大夫一派在会议上的发言内容和论辩过程。在此次会议中,以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为代表的两派都是在追求社会的长治久安,只是双方选择的入径不同,他们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义利问题上讨论。盐铁会议中论辩双方吸收儒墨法等各家关于义利的经典论述,以道德和利益为中心,围绕着阶级层面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无论在价值观念还是在行为方式选择上,在文化程度与学历状况上,对职业的选择和对“融城”的态度上,以及对不公平条件的耐受程度上,在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因为便于负载人文精神和雅士情怀而倍受关注。历代书画论著更是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精彩论述。清初的笪重光不仅在书画创作上苦心孤诣、成就较高,而且在理论上也卓有建树、独具心得。他的《书筏》和《画筌》是两篇见地精辟的艺术美学专论,集中体现了其书画审美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通过梳理史料,本文对笪重光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他早期从政,为争取民众利益,不惜得罪官员
学位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老年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生活能力各项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