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一般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其在细胞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miRNAs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表达水平可作为某些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miRNA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体纳米通道是一类具有与生物纳米通道相类似孔道结构的纳米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载药、分离及分析传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一般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其在细胞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miRNAs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表达水平可作为某些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miRNA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体纳米通道是一类具有与生物纳米通道相类似孔道结构的纳米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载药、分离及分析传感等领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Mesoporous Silica Nanochannels,MSNs)是研究比较成熟的一种固体纳米通道材料,其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等特点。用MSNs作为电极修饰的材料时,其表面含有丰富的硅羟基易于修饰各种官能团,孔道中负载的信号分子可以在电极表面进行高效率的电子传输,这为电化学分析传感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以miRNA的高灵敏检测为目的,将MSNs与核酸信号放大技术相结合分别构建了两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及末端介导的链置换信号放大技术用于miRNA-21的电化学检测利用高电子传输效率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MSNs)和末端介导链置换反应,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电化学传感体系用于miRNA-21检测。首先在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原位生长一层MSNs,然后将锚定链(anchor DNA)、互补链(cDNA)与触发链(trigger DNA)三条链杂交组成的门控分子通过酰胺反应连接在MSNs纳米孔道表面。当miRNA-21不存在时,带负电的电活性分子[Fe(CN)6]3-/4-与带负电的DNA门控分子会发生静电排斥现象,无法接近电极导电层,此时电信号较低。当miRNA-21存在时,miRNA-21与cDNA杂交互补,暴露出来的末端可以使Fuel链与cDNA结合形成双链DNA远离MSNs表面,同时释放miRNA-21,此时门控分子被打开,电活性分子[Fe(CN)6]3-/4-可以进入MSNs孔道内部,产生电化学信号。此外,释放的miRNA-21又可进行循环,导致更多的门控分子被打开,从而增强电化学信号,最终实现了miRNA-21的高灵敏检测。该传感器可以定量检测miRNA-21,检测限达到13 fM,线性检测区间为0.02到0.2 pM。同时在复杂样品检测中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二、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及脱氧核酶介导的信号放大技术用于miRNA-155的电化学检测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通道(MSNs)结合核酶(DNAzyme)介导的信号放大反应,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电化学传感体系用于miRNA-155检测。首先设计可以被DNAzyme特异性识别并切割的发夹型底物链DNA(Substrate DNA)作为门控分子。Substrate DNA通过其末端标记的羧基与MSNs表面的氨基基团发生酰胺化学反应而修饰在MSNs表面。同时,通过一段与DNAzyme互补杂交的Locker链将DNAzyme的活性位点进行封闭,此时DNAzyme无法被释放切割Substrate DNA,导致电活性分子[Fe(CN)6]3-/4-无法接近电极表面,此时电化学信号较低。在有目标物miRNA-155存在时,可以与Locker链互补杂交,并释放DNAzyme。释放的DNAzyme在Mn2+作用下,可以特异性识别切割Substrate DNA,电信号分子[Fe(CN)6]3-/4-可以进入MSNs内部,产生电化学信号。同时DNAzyme可以循环切割Substrate DNA,打开更多的DNA门控分子,达到信号放大的作用。该传感器可以缩短检测时间,定量检测靶标miRNA-155,检测限达到 40 pM,线性检测区间为 0.2 到 10 nM。该检测方法为开展高灵敏的miRNA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是由多种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和多糖(糖胺聚糖)等组成的精密有序网络结构,它不仅对细胞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还是细胞粘附、迁移和通讯的主要结合位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动态变化极大地加强了肿瘤内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肿瘤发展,并在肿瘤转移和耐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外基质已成
随着城市扩张和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中遇到岩溶地基和建筑垃圾地基等特殊地基的情况变得较为常见。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这类特殊地基成为了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能够有效地处治各类地基,但是对于强夯法在岩溶地基和建筑垃圾地基处治中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在这类地基的处治过程中,强夯法的设计和施工参数还没有形成可靠的工程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中,透水材料应用广泛。使用透水材料铺设路面,不仅可以使路面雨水快速下渗,降低城市内涝隐患,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并且能够降低噪音、调节温度,对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使用环境中,透水材料存在被泥沙堵塞进而造成透水功能降低甚至消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渗透性检测和清洗。本文从透水材料的渗透性现场检测方法、堵塞机理以及清洗方法展开研究,主要
不锈钢芯板结构是由两面极薄的不锈钢蒙皮面板和按照一定规则排布的不锈钢圆筒芯管,采用热风铜钎焊连接成整体进行承载的结构体系,不锈钢芯板T形墙是由两面完全相同的不锈钢芯板一字形墙垂直焊接成的异形构件,由于T、L和十字形等异形构件比起一字形平面构件具有更好的空间受力性能,且其隐藏于建筑物边、角部时较之常见矩形、圆形截面能够更好利用内部空间,因此近几十年来深受广大设计人员和用户的青睐。不锈钢芯板结构作为一
CO2电还原反应以清洁的电能为驱动,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不仅能有效解决由于碳失衡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以实现间歇性能源的存储,因此备受关注。在电催化反应中,催化剂不仅可以降低反应势垒,改变活化能,还可以优化了反应途径,提高产物选择性。因此,构筑高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的催化剂对CO2电还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Au基纳米催化剂由于其活性与稳定性等优势,在CO2电还原反应之中一直被作为
304不锈钢因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海水中很容易受到腐蚀,对于304不锈钢防腐蚀的研究也早已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在众多的防腐蚀方法中,光阴极保护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防腐蚀方法。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与被保护的金属材料耦合,使用适当波长的光照射到半导体表面,在价带上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跃迁到导带,进而注入到被保护的金属表面,使金属的电位变负,处于阴极极化状态,从而达到光阴极保护的效果
针对目前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溢流(CSO)严重污染水环境,生物滞留池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扩大其适用范围的问题,本课题开展了利用生物滞留池处理初期雨水和CSO污染的研究。对于生物滞留池处理初期雨水的研究,首先探讨了传统生物滞留池填料(BSM)和粉煤灰+椰糠、沸石+椰糠、给水厂污泥(WTR)+椰糠、沸石+WTR等四种改良BSM对N、P吸附和解吸附特性,再通过模拟柱试验探究了含有不同填料的生物滞留池对初期
疲劳及腐蚀是金属材料最常见的破坏形式,将金属材料晶粒细化为超细晶或纳米晶,可以大幅度提高其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除此之外,对疲劳循环至一定次数的金属材料进行损伤修复也是提高其疲劳性能的常见手段之一。在循环载荷下,材料表面的纳米晶可能由于工作条件(如热、化学和应力等)的影响,导致表面晶粒发生粗化从而引起表面软化。材料的表面软化会加速疲劳裂纹的萌生从而引起疲劳性能的下降,但表面软化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的
由于燃烧过程中的高热值和零污染,氢能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最有潜力的能源。然而,目前氢气的储存方法比较昂贵且安全性较低,从而阻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微反应器技术不仅具有重整温度低、H2产量高和CO含量低等特点,而且易于实现现场制氢。因此,有望解决目前氢气存储及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项技术中,微反应器中的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是关键所在。本文以多孔Si
尽管厌氧消化是一种从有机废弃物中回收能量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厌氧发酵的主要产物沼气热值较低。厌氧消化过程可以被缩短,即不把有机底物转化为热值低的沼气,而是在生产挥发性脂肪酸后即停止,再通过碳链延长途径进一步生成更有商品价值的化学产品,比如以己酸为主的中链脂肪酸(MCFA)。作为一个具有前景的技术,碳链延长途径可以利用有机废弃物等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生物燃料的开发。本文探究了不同乳酸/丁酸比例和浓度对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