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明确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4例可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确诊冠心病57例,正常17例,同时进行颈动脉(CA)、股动脉(FA)超声检查,对动脉内—中膜的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单因素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的评分标准依据修正的Gensin评分法,在这个系统中考虑到损害的几何学渐增的严重性,多处阻塞的累积效应,阻塞部位的意义,远端血管的尺寸和供血质量以及心肌功能状态的重要性。将狭窄程度以及相应的积分分为六类:0-25%,1分;26%-50%,2分;51%-75%,4分;76%-90%,8分;91%-99%,16分;100%,32分。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1段左主干系数为5、4段右冠状动脉(近段系数为2.5、中段系数为1.5、远段系数为1.0、右后降支系数为1.0)、5段前降支部分(近段系数为2.5、中段系数为1.5、远段系数为1.0和第一对角支系数为1.0、第二对角支系数为0.5)、5段回旋支(近段系数为2.5、中段系数为1.5、远段系数为1和第一钝缘支系数为0.5、第二钝缘支系数为0.5)。每个病人的狭窄程度积分与相应系数的乘积之和就是该病人的冠心病的积分。将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时的积分定义为最高分(32×5=160),冠状动脉没有病变的定义为0分,将冠状动脉的评分分为正常、1-80分、81-160分三个等级。对冠状动脉进行定量评分。颈动脉积分:①正常,内膜无增厚,外周动脉IMT<1.0mm,0分Ⅰ型:②内膜局限性增厚,但IMT≤1.2mm,1分Ⅱ型: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但未造成明显狭窄,2分Ⅲ型;④20%≤管腔狭窄<50%,3分Ⅳ型;⑤50%≤管腔狭窄<99%,4分V型;⑥血管完全闭塞,5分Ⅵ型。股动脉积分:①正常,内膜无增厚,外周动脉IMT<0.8mm,0分Ⅰ型;②内膜局限性增厚,但IMT≤1.0mm,1分Ⅱ型;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但未造成明显狭窄,2分Ⅲ型;④20%≤管腔狭窄<50%,3分Ⅳ型;⑤50%≤管腔狭窄<99%,4分V型;⑥血管完全闭塞,5分Ⅵ型。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组FA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 Logistic回归显示,CA.FA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p分别为2.247、和3.714,P<0.05,比数比分别为9.787、和23.591,P<0.05);逐步回归显示,CA、FA的IMT与冠脉造影Log (Gensin评分)正相关(P<0.05)。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的log (Gensin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855,股动脉IMT与冠心病的(Gensin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75。CA、FA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9.6%和52.6%,两处为阳性的阳性预测值是71.9%。结论: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是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做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指标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