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影响深远。伴随着翻译学影响的扩大,翻译学研究的范围也在扩大,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方面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本文旨在借助功能对等理论来讨论研究茅国权和珍妮·凯利对《围城》中隐喻的翻译。使读者从各种不同的隐喻类型更好地欣赏译作,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并且肯定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功能对等理论核心在于:从源语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它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读者客观反应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本文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包括语言和行为描写、描述性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指称性内容对《围城》的英译本进行探讨。通过研究不难看出,茅国权和珍妮·凯利的译文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了功能对等,并且还尽可能的达到形式上的对等,弥补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之处。其译文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表明,译者在处理《围城》中的隐喻时,尽可能地采取了保留喻体的方式。译者的意图是让译文读者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去获得语境效果,并将汉语文化带入到译语文本中去。结合具体个案分析后,作者指出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文化共性可以帮助译文达到最佳对等。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对汉语文化语言知识掌握的局限,会导致译文达不到最佳对等。本文含引言和结束语在内,共分五个部分。引言简要介绍研究主体《围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第二章对对等以及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介绍,并对中西方隐喻的发展及评论作以简单介绍。第三章主要从言语和行为描写、描述性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指称性内容等四个方面对《围城》中出现的隐喻做以归类。第四章从以上四个不同的类别探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缺憾。第五章结语部分就功能对等理论对隐喻翻译的指导做以总结,并指出对等理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