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中的“身-器”同构关系研究 ——以青格乐的冒顿潮尔表演与教学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冒顿潮尔是蒙古族潮尔多声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参与,使其成为唯一一种蒙古族多声吹管类乐器。历史上,它有着不同的称谓以及演奏形式,随着地域和族群的不同而流变。它的演奏技法非常独特,在演奏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身-器”合一的状态。本文将“身-器”同构理论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中国新疆阿勒泰乌梁海的冒顿潮尔演奏,从三个方面来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第一章,对“身”与“器”这对概念进行概念界定,对“身-器”同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第二章,以青格乐创作演奏的冒顿潮尔作品《圣山》为切入点,阐述其即兴演奏的过程、分析其乐谱文本,说明其中有关“身-器”同构的一系列关系是如何形成的,还说明了乌梁海风格的“同频管喉音”产生机理。第三章,阐述青格乐在不同教学语境中传授冒顿潮尔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来探讨不同教学语境中的教学理念与“身-器”同构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通过“身-器”同构理论的研究,首先会理清冒顿潮尔演奏过程中的演奏者意识与身体层面的逻辑关系。其次在对其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能够给冒顿潮尔在城市化语境中的演奏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最后能够给冒顿潮尔在音乐表演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This paper selects the Ordos folk artist Halz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ngolian three-string lute music culture in Ordos Area,explores the Ordos
学位
论文主要从哈斯先生多种文化背景的学习经历、艺术风格成就切入,研究在其身上众多筝艺流派的融合和差异、雅托噶(蒙古筝)与汉族古筝的特点以及哈斯对筝演奏的风格体会和技术改进,并通过有代表意义的筝曲进行分析证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斯古筝艺术,在演奏方面由多种流派技术组成,创作方面有对草原音乐不同的见解。作为教师的他在传授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学生对筝艺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收集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发现
“双墙秧歌”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民间社火的一种,也是内蒙古本土民间舞蹈。如今,“双墙秧歌”主要生存于托克托县河口镇的南街村。“双墙秧歌”的发展历经300余年,现如今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它以其诞生地命名,于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对“双墙秧歌”的浓厚兴趣以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笔者将“双墙秧歌”这一民间社火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双墙秧歌”
漫瀚调是内蒙古准格尔地区的音乐文化瑰宝,是众多民族民间音乐其中的一种,展现了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艺术力量,是内蒙古地区独具文化特色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两首漫瀚调作品为例,从其唱词特征、音乐特色为切入点,论述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报道,介绍漫瀚调的来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第一章,通过对两首漫瀚调代
蒙古四胡是蒙古民族胡琴类乐器中最古老的弓弦乐器,其弓法对音乐风格,艺术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是该乐器演奏技巧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本文以蒙古高音四胡弓法技巧为研究对象,选取吴云龙高音四胡杰作《牧马青年》为个案,对乐曲中所运用的弓法进行分析,同时对蒙古高音四胡演奏中的各类弓法技巧及艺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蒙古高音四胡经典乐曲《牧马青年》是由吴云龙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优秀乐曲。作者巧妙利用科尔沁民
本文以西南呈村八音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绪论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西南呈村八音会的生存环境和当下的处境,按照乐曲的表演形式、乐曲结构以及审美功能等,探索西南呈村八音会的艺术特色,又通过探讨西南呈村八音会与同地区的其他乐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其强大的包容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关于八音会的一些看法,从而对其以后
大正琴于日本1912年发明,1915年左右传入中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便在鄂尔多斯流行,而后销声匿迹,变得鲜为人知。近十年以来,大正琴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又再次兴起,其演奏极具本土化特色,且初具规模,这种外来乐器本土化文化现象值得深究。本文便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生活中恢复流行的大正琴及其音乐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与研究。研究首先考察大正琴乐器本身的形制、历史源流问题,其次调查鄂尔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杭哈地区的杭哈民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杭哈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阐释杭哈人的音乐文化认同。杭哈民歌体裁分为“古日道”与“岗纲道”。“古日道”作为古老的长调宴歌体裁,主要在民俗活动“乃日”中演唱,表演流程为:图日勒格一+正歌1+图日勒格二+正歌2+图日勒格二+正歌三+励志歌。“岗纲道”是短调民歌,旋律欢快活泼,经常与乐器配备进行伴奏。杭哈地区短调民
神话学是研究神话的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世界的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话学在社会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神话学也开始流行起来。本实践报告以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的序言和第一章为翻译文本。序主要介绍了神话学的背景,当时日本神话学的现状、写作初衷、作者的前期准备和写作过程。第一章介绍了比较神话学和民俗神话学的概念和差异以及分析、比较神话学的历史和由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选择《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引言及第一章作为翻译文本。引言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则主要介绍了北欧神话。该书尚无中文译本。作者为英国学者尼尔·斯图佩尔·普莱斯,他专门研究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萨满教。本实践报告以翻译难点、解决方案与案例分析为重点。翻译难点主要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展开。词汇层面难点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和普通词汇。专有名词细分为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