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对传统艺术来说,也许只是一瞬间,但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正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正构筑着一派迷人纷繁的景观;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电影人加入到中国电影队伍中,中国电影在华夏热土上掀起了强劲的冲击波。在夹缝中诞生的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展现在大众眼前的,是一个越来越宽阔的电影空间。
电影是艺术,但电影又不仅仅是艺术,它同时还是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和特殊的商品及意识形态形式。如果说这都是电影的本体属性的化,那么电影的文化和商业属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浮雕般凸显出来。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无法回避,势在必行。
麦克卢汉曾指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影与传播密切联系,但电影更多的被归为艺术范畴进行泛文化的研究与解读,人们忽视了它作为传播媒介个体的属性和特点、作为传播工具的作用与方法、作为传播模式的影响和受众的接受与反馈。与以往研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同,本文结合电影的传播学理论,并将电影放在文化产业中,对第六代导演前期和后期作品进行较粗疏的分析与研究。综观第六代导演十几年的成长历程,笔者发现这一群体呈现出从疏离到靠拢、从叛逆到回归的大致发展脉络。
作为时代文化的一种表征,第六代具有与第五代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第六代导演丰富驳杂的影视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深入分析第六代导演影视创作呈现出的发展脉络,梳理并呈现这一变化轨迹背后的多元合力。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着重论述了电影与电影产业,从宏观上分析了电影的属性,即“是电影然而未必是艺术”,介绍了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命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第六代前期的制作特点与传播特色,在分析中,将电影与传播紧密结合,从传播内容、受众研究和传播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了第六代前期的作品特色;第三章则从电影的商业化属性、产业化属性出发,分析了第六代后期出现的向体制靠拢、关注市场、摆脱个人化书写、关注大众等特点。论文的第四章则从大众文化
的冲击、电影的全球化影响、市场经济对独立制片方式和实验电影的冲击三方面,宏观上分析第六代从叛逆到回归的动因,并试着探讨第六代导演的出路在何方。本文力图提供一份具有编年意味的“第六代导演影视文化地形图”,作为影像中国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