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思想文化领域也日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最新成果,它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必然会引起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加之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入,对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同样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的社会群体,主要是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追求进步的进取心,他们不仅日益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但由于自身识别能力较差,不能够准确的辨别思想意识的正确与否,所以更加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和谐稳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文主要论述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的前提下,新的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意味着高校不能仅依靠原有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生硬地去灌输理论知识,还要求更好地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借助一个新的视角,重点从学生理论社团角度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背景,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二章)阐明了高校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并且阐述了高校理论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的关系。第三部分(第三章)首先概述了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的现状,然后叙述了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马克思主义宣传薄弱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对在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加快推广马克思主义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在社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五部分(第五章)也是本文的重点,针对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六种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依托理论社团建设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行之有效的途径。总而言之,以学生自主建立的理论社团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载体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需要结合高校理论社团的建设现状,不断创新理论社团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的先锋作用,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