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的影响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a_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检测食管癌根治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变化,观察分析胸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单纯吸入全身麻醉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探寻一种能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免疫抑制的理想麻醉方法。 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术前无免疫、内分泌合并症,亦未接收过影响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30例,以芬太尼、咪唑安定、琥珀胆碱麻醉诱导插管,吸入氧化亚氮(N2O)和安氟醚维持麻醉,间断静推阿曲库铵,术后行硬膜外PCA镇痛。复合组30例,全麻方法及术后镇痛同单纯全麻组,术前及术中用0.25%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两组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术后5天(T4)及术后7天(T5)六个时间点取外周静脉血2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 结果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两组CD3+、CD4+、CD8+及CD4+/CD8+均于术毕、术后1及3天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5天,复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基本恢复(P>0.05),并显著高于单纯全麻组各指标(P<0.05),术后7天两组CD3+、CD4+、CD8+及CD4+/CD8+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B淋巴细胞变化 两组于术后TI、T2及T3各时点B细胞数有轻微上升,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 NK细胞变化:复合组于术毕轻度下降,至术后1、3天下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5天NK细胞活性基本恢复。单纯全麻组于术毕即开始明显下降并持续至术后5天(P<0.05),于术后5天复合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单纯全麻组,术后7天两组NK细胞数量均恢复。 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胸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对免疫功能的抑制,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抑制的及早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超声微探头诊断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率,并回顾性分析盆腔MRI、CT、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Transrectalultrasonography,TRUS)用于直肠癌手术前分期的价值.
目的:探讨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OX-VLDL)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正常人肝细胞增殖和合成透明质酸(HA)的影响,以及三者是否可诱导肝细胞凋亡。
该临床研究意在探索应用充气温控毯的控温效应及临床安全性.如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其简便、实用、经济,则可广泛推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1.神经外科手术中充气温控毯降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血清MMP-28水平、IL-18/IL-10比值、hs-CRP水平及LDL-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皮损伤
目的:(1)通过收集耐药菌株,调查深部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2)基于临床上耐药标本的收集较为困难,探索体外诱导真菌耐药突变菌落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为进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个病理亚型,占30~40﹪左右,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合并放疗与CD20单抗(美罗
该研究旨在观察肺癌化疗后病人施行肺切除手术时,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肺形态学的变化,应用ELISA技术分别检测氧自由基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应用RT-PCR技术观察了ICAM-1的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表达在Pca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1例Pca、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和10例前列腺
目的:通过观察厄多司坦对癫痫模型大鼠海马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和神经元的病理损害程度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抗癫痫病作用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