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根系生长发育响应L-亮氨酸及L-赖氨酸的生物学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生长直接吸收利用的主要氮素形态,但是土壤中90%以上的氮素以有机态存在,其中氨基酸是土壤中主要的小分子有机含氮化合物,占土壤全氮的15-60%。氨基酸作为氮素营养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也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Walch-Liu等曾发现,50μM的L-谷氨酸(L-Glu,简写Glu)即可强烈抑制拟南芥C24幼苗的主根生长并激发较多的侧根发育,故而推测Glu可能像在动物中一样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植物根系的生长,但是目前关于氨基酸如何影响根系生长和形态建成的生物学机理仍缺少报道。本课题组在研究除Glu之外的18种L-氨基酸影响拟南芥根系生长的工作中,发现仍有几种氨基酸在较低浓度时显著抑制拟南芥主根的生长,其中包括L-亮氨酸(简写为L-Leu或Leu)和L-赖氨酸(简写为L-Lys或Lys)。因此,本论文通过运用多种生物学研究技术,如培养基上的根系表型鉴定,组织化学染色、树脂切片显微观察以及转录组学分析等,对拟南芥根系生长发育响应外源Leu和Lys的表型特征和可能性的分子生物学因子进行了较详细的剖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拟南芥植物幼苗(Col-0)在含有不同浓度的Leu或Lys的1/50 B5(1 mM NH4NO3为氮源)培养基上生长5天后,发现60μM Leu和Lys可明显改变根系的生长表型:主根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抑制率在60%以上),侧根和根毛的数目及长度皆有显著增加,根毛的着生位置明显靠近主根根尖部;在此浓度下,其它生态型拟南芥如Ws、Ler、C24、RLD1的根系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反应;此外,亮氨酸和赖氨酸的D型异构体以及不同形态的氮源对拟南芥幼苗根系生长响应L-型Leu和Lys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由此推测,L-Leu和L-Lys调控植物的根系生长及形态建成应具有其特定的遗传学机制。采用分块培养基将幼苗不同组织部位局部接触Leu或Lys后观测,发现主根根尖可能是响应氨基酸的敏感部位。生长表型恢复试验发现,在去除氨基酸处理之后,生长受到抑制的主根的生长速率即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由此说明根系生长对外源Leu和Lys敏感性反应是可逆的或没有“系统记忆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Leu和Lys能够作为一类强有效的生长调节物甚至很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运用组织细胞解剖学分析、化学组织染色以及显微观察技术,发现Leu和Lys抑制主根生长主要是通过影响主根根尖细胞正常的分裂、分化及伸长生长而实现的。与对照相比,Leu或Lys处理后的幼苗的主根根尖分生区、伸长区及成熟区的面积缩小及其细胞伸长生长受到强烈抑制,细胞的大小及表皮细胞的数目均明显减少,而且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活性显著降低,并伴以生长素水平的下降。通过对植物激素、多胺及其合成前体L-精氨酸是否影响根系生长响应Leu或Lys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生长素、茉莉酸甲酯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Lys的主根抑制效应,而精胺和亚精胺及L-Arg能够解除主根对Leu和Lys的敏感性。由此推测,IAA、MeJA和PAs这类激素很可能参与了 Leu和Lys调控根系生长的机理过程;L-Arg抑制根系生长对Leu和Lys的敏感性反应很可能与调整/改变植物体内多胺类激素的代谢和水平有关。此外,对20个拟南芥谷氨酸受体基因(AtGLRs)突变体根系生长响应Leu和Lys的敏感性鉴定,以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6,7-二硝基喹喔啉-2,3-二酮,简写DNQX)的作用效果的检测,结果发现:潜在的谷氨酸受基因功能冗余可能是导致单个基因的突变不影响根系生长对Leu或Lys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DNQX能够显著降低野生型植株根系生长响应Leu或Lys的程度,因此不能排除谷氨酸受体参与植物感应外源Leu或Lys而调控根系发育的分子机理可能性。通过基于RNA测序的根部转录组的解析,在Leu或Lys处理下分别鉴定到27和9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到激素、氨基酸等的代谢,糖类、磷脂、离子如Ca2+的转运、激酶等的信号转导以及胁迫响应等过程;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细胞壁物质、氨基酸、次生代谢物等的代谢过程以及胁迫响应及激素等的信号转导。这些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基因可能涉及到根系生长响应外源Leu和Lys分子生理学过程,因此这些基因可作为候选者,为下一步深入探索根系生长发育的具体生物学机理提供分子研究的靶标。
其他文献
玉米矮花叶病在世界玉米产区广泛发生,在欧洲和中国玉米产区其主要病原是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危害尤为严重。研究玉米响应SCMV侵染调控的蛋白因子及其在SCMV侵染增殖中的作用,对解析SCMV侵染致病机制、控制玉米矮花叶病和提出抗病毒新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为鉴定受SCMV侵染调控的玉米蛋白因子并发现可能参与SCMV增殖的玉米蛋白,以模式自交
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上芜芜兮荫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弥望,右芝原兮写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而经复。
期刊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Pst)是世界各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抗病基因,是进行品种抗病性改良的重要抗源。本研究对复壮30的抗白粉病基因Pm5e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同时,利用BSR-
牛磺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极为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牛磺酸缺乏会导致多种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半胱氨酸加双氧酶(cysteine dioxygenase,CDO)是牛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目前,关于牛磺酸在生殖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及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牛磺酸及CDO在卵巢中的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Cdo敲除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CDO和牛磺酸在卵巢中的功能进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RBSDV)引起的玉米粗缩病是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成员,目前关于其与玉米寄主的分子互作报道较少。本文以RBSDV副核心蛋白P8为诱饵筛选玉米茎叶cDNA文库,获得与之互作的寄主因子ZmAKINβγ蛋白,研究了 P8与ZmAKI
本研究以食蟹猴为动物模型,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从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方面对新型Cry1Ac/Cry1Ab抗虫基因修饰水稻“华恢1号”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选取3~5岁,体重3~5kg的食蟹猴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分别用常规料,常规料+血清白蛋白,常规料+Bt蛋白,20%亲本大米,20%转基因大米,60%亲本大米和60%转基因大米喂养食蟹猴,并分别在饲喂-1天、30天、
软凝胶类颗粒乳化剂具有优异的乳化效率和乳化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软凝胶颗粒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机制尚不明确,且目前无食品级凝胶颗粒乳化剂产品。本研究以酪蛋白为原料,实现了不同直径、硬度和ζ-电势的酪蛋白凝胶颗粒的可控制备,并从界面吸附能力、界面排布和界面膜强度等方面阐明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的乳化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酪蛋白分子间氨基的交联度,实现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硬度的调控,评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反应是一种花柱与花粉间的特异性识别反应,贯穿于整个花柱对花粉的拒斥过程中。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微丝细胞骨架处于动态的装配状态,其装配包括微丝骨架的切割、解聚、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这些不同的装配方式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其中,微丝的切割作用可为花粉管提供大量的游离的且有活性的微丝小片段,这为微丝的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提供基础。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多种胞外刺激都会导致细胞骨架的迅速的
目前,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前期已经证明,酪蛋白糖巨肽木瓜蛋白酶水解物(Casein glycomacropeptide hydrolysates obtained by papain,GHP)具有较酪蛋白糖巨肽本身更强的抗氧化与抗炎活性,然而,关于GHP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HepG2肝细胞和C57BL/6
哺乳动物脂肪细胞可以分成白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其中白色脂肪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过剩能量,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可以通过非颤抖性产热作用将能量转化成热量。有研究表明,下丘脑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3-AR受体激活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细胞产生热量。褐色脂肪细胞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产生热量的机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