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粮食短缺、粮食价格波动导致人们生活贫困、饥饿、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地非农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基础性障碍。对此,党中央不仅一直将农业中的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而且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描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及三个表征要素,表征要素中主要是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数量、周期波动、粮食生产质量等角度进行阐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影响分析是从投入和非投入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用粮食安全理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理论体系构成进行概括分析,用1X表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2X表示化肥施用量,3X表示农村用电量,4X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5X表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X表示农业技术人员投入,7X表示成灾面积,8X表示粮食生产劳动力,9X表示政策非投入变量作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C-D生产函数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分析。一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二是,重视农民人力资本投入;三是,鼓励资金投入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支撑;四是,提升物质投入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五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六是,注重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效能。第三部分,给出本研究结论。结果表明2X化肥施用量(0.988)和5X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990)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9个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中比较重要的突出因子。其他影响因素1X农业有效灌溉面积,3X农村用电量和8X粮食生产劳动力等作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指标评价因子,却处于隐性影响状态,也是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