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髙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uhui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高寒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该地区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农林牧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平衡,难利用土地的数量较大,土地的开发潜力不高,资源的浪费和损耗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的类型、特征、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对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遥感、GIS等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开发模型、土地利用耗减模型等方法对2001-2013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3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水体、林地与草地面积均呈现波动上涨趋势,增加比例分别为9.53%、8.46%和4.18%;未利用土地面积则持续下降,13年共减少78647.75km2,减少比例约为9.03%:农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城建用地面积基本未变。(2)13年间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变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草地与林地、草地与农田之间的互相转换为主,并且转换比例均达到65%以上,其他类型间的转换比例相对较小。(3)从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来看,农田的变化速度最快,年均变化速率为1.2498%,其次为水体、未利用地和林地,‘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7334%、0.6950%和0.6511%,其他类型的变化速度较慢。整体来看,全区综合土地利用率较低,年均变化率仅为0.8894%。(4)从土地开发和损耗的程度来看,农田开发和耗减的程度均最大,年均开发度为5.7720%,年均耗减度为7.0218%;林地、水体、草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和耗减程度相对缓慢,年均开发度和耗减度均小于1.38%。(5)从马尔柯夫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2013-2065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保持稳步增加趋势,其中林地增加2.19%,草地增加4.35%;水体和农田面积表现为缓慢增加趋势,其中水体增加0.34%,农田从2013年的0.34%增长到2052年的0.37%,之后出现一个平稳过渡期;未利用地则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30.76%减少到2065年的23.85%左右。(6)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草地退化严重,林地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今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应从全面提升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着手,普及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切实保护森林和草地,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金融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我国金融行业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金融全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而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我国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监管方面,指出要实现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分业经营等多个目标,促进银行业改革升级。目前,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变化莫测,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逐步朝着智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而在此背景下,我
11月2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重庆渝州宾馆一间可以容纳300人的会议室里,增加了100张凳子仍然座无虚席。座位上坐着的,是重庆乃至西南各省慕名而来的各个行业企业界领袖人物。
为了能更加精确地测试捷联式惯导系统(SINS)的误差,完善导航系统的设计,需多种环境下的各种传感器仿真数据。如果采集真实数据则需要耗费大量的试验时间、人力和物力,难度很
加强新体制下省军区系统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是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有效保证,必须作为重大现实课题认真研究解决。一是要把握特点规律,明确工作运行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中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随着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多维健康功能评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老年人群综合健康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ADL)状况并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庞大的人口压力使资源和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其发展面临
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整个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户不仅是农业生产的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长期负利率导致银行存款缩水,投资理财成为民众对抗通胀的理性选择,本文通过对居民理财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居民理财
本研究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微观个体流动数据和宏观农村劳动力流动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劳动力流动理论、制度资本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采用实证与理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