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和眩晕症状评分修订版(VSS-SF)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疗效判定标准评估基于病证结合理论的眩晕病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本诊疗方案的扩大应用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19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辨证中药、平衡针灸及药枕烫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在治疗前、治疗第三天、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月及3月进行VSI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2月、3月进行VSS-SF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月及3月进行DHI评分;同时于治疗后3月随访登记患者眩晕复发或出现并发症情况。最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痰上扰型所占比例最大(62.6%);其次为气血亏虚(23.7%)和肾精不足(11.1%),肝阳上亢型最少(2.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采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疗效判定标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试验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时(Z=-3.631,P=0.000<0.05)与治疗后3月(Z=-8.922,P=0.000<0.05)两个时点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间VSI、VSS-SF分数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VSI (Z=-1.841, P=0.066>0.05)、VSS-SF(Z=-0.982,P-0.326>0.05)分数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不分时点VSI(F=382.802,P=0.000<0.05)及VSS-SF(F=294.652,P=0.000<0.05)分数治疗前后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分时点VSI(F=0.790,P=0.375>0.05)及VSS-SF(F--2.637,P=0.106>0.05)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两组间VSI分数在治疗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7,P=0.585>0.05);两组间VSI分数在治疗结束时(Z=-3.358,P=0.001<0.05)、治疗后1月(Z=-3.078,P=0.002<0.05)及3月(Z=-3.765,P=0.000<0.05)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VSS-SF分数在治疗后1月(Z=-2.183,P=0.029<0.05)、2月(Z=-2.857,P=0.004<0.05)及3月(Z=-4.251,P=0.000<0.05)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DHI比较结果: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按治疗前DHI分数分为轻度障碍(0-30分)、中度障碍(31-60分)和重度障碍(61-100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1)治疗前,两组轻度障碍眩晕患者DH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9,P=0.682>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月,两组间DHI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6,P=0.048<0.05),而两组间DHI分数在治疗结束时(t=-0.976,P=0.335>0.05)及治疗后3月(Z=-1.805,P=0.07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分时点DHI分数治疗前后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26,P=0.000<0.05),但不分时点DHI分数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5,P=0.151>0.05)。(2)治疗前,两组中度障碍眩晕患者DH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5,P=0.121>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间DHI总分在治疗结束时(t=-2.333,P=0.022<0.05)、治疗后1月(Z=-2.555,P=0.011<0.05)及3月(Z=-3.63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分时点DHI分数治疗前后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110,P=0.000<0.05),不分时点DHI分数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7.794,P=0.006<0.05)。(3)治疗前,两组重度障碍眩晕患者DH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8,P=0.977>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间DHI总分在治疗结束时(t=-1.541,P=0.130>0.05)、治疗后1月(t=-0.580,P=0.565>0.05)及3月(Z=-1.057,P=0.29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分时点DHI分数治疗前后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560,P=0.000<0.05),但不分时点DHI分数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40,P=0.337>0.05)。5.试验组组内分析结果:(1)组内以辨证分型为分层因素,因肝阳上亢例数较少未纳入分析,分析结果提示风痰上扰、气血亏虚及肾精不足三个不同证型在治疗前的VSI、VSS-SF、DHI三个分量各自分值以及治疗后3月各量表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以病种为分层因素,颈性眩晕、VBI和BPPV三个不同病种在治疗后3月的VSI、VSS-SF、DHI各分量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随访结局比较结果:治疗后3月,两组眩晕复发或出现并发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24,P=0.120>0.05)。结论:1.采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疗效判定标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月,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虽然治疗后各相同时点比较,试验组改善VSI及VSS-SF分数优于对照组,但尚不能认为不分时点VSI、VSS-SF分数变化趋势组间比较有差异:2.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月及3月,试验组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更能改善DHI评分中度障碍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DHI评分轻度障碍患者,试验组远期(治疗后1月)改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但尚不可认为两组DHI分数不分时点变化趋势组间比较有差异;对于重度障碍眩晕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及随访各个时点,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并没有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疗效相当;3.治疗3月后,综合治疗方案在风痰上扰、气血亏虚及肾精不足三个不同证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3月后,在颈性眩晕、VBI和BPPV三个不同病种之间,综合治疗方案疗效相当;4.基于病证结合理论的眩晕病综合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比较,更能提高DHI评分中度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