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银系抗菌剂的制备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银系抗菌剂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磷酸锆钠载体的制备与表征、载银磷酸锆钠抗菌剂的掺杂改性研究、载银磷酸锆钠抗菌剂的络合改性研究、离子交换法制备载银抗菌剂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1)以氧氯化锆、磷酸二氢钠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了磷酸锆钠载体。通过样品的TEM、XRD、IR、TG、BET等测试,对磷酸锆钠晶体的性能进行了考察分析。 (2)以改善银系抗菌剂的紫外光照射稳定性为目标,对载银磷酸锆钠抗菌剂进行了掺锌和掺稀土元素两种改性方法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掺锌和掺杂其它几种稀土元素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初步比较,优选出了最佳掺杂元素为稀土元素钇;进而通过对掺杂稀土元素钇的正交实验,优选了钇复合银系抗菌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抗菌样品进行了抗菌性能、耐紫外光性能的测试表征。 (3)对载银磷酸锆钠抗菌剂进行了络合改性研究。根据络合剂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将制备过程分为两种不同的工艺。该部分首先对两种不同工艺条件下改性的抗菌剂进行了抗菌性和耐紫外光性等性能测试,从而优选了络合剂的改性工艺。同时对pH、陈化时间等络合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并对使用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两种络合改性剂制得的几组抗菌样品性能的进行了测试比较。最后考察了热处理对两种络合剂制备的抗菌剂样品性能的影响。 (4)对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银系抗菌剂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The formation of continents in our planet through time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Earth,but also in understanding how our planet became
会议
浸锌方法是铸造铝硅合金镀前预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我国的浸锌溶液需求量大且主要依靠进口。有氰浸锌溶液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浸锌后镀层易出现结合力不良的现象,因此,无氰浸锌
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中,聚苯胺(PANI)因为合成工艺简单,环境稳定性强、掺杂导电率高、优异的电化学可逆性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因其独特的掺杂-脱掺杂过程,赝电容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世界和我国农业生产上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植物中都存在有分解淀粉的酶,尤其是萌发后禾谷内的种子中分解淀粉的酶的活力更强。酶是种子萌发时的生理活性物质之一,在萌发过程中酶活力的变化非常显著。在淀粉分解酶的作用下,玉米淀粉被降解,小分子糖含量增加。目前我国关于玉米淀粉分解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子和种子生理方面,通过玉米自身酶的作用和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改良淀粉品
工程应用中,集料附含泥会降低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分散性能,其中,集料附含粘土是泥中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最显著的组分。粘土吸附聚羧酸减水剂使得对水泥起分散作用的有效聚羧酸减水剂量减少和粘土吸附拌合水使得提供浆体流动的自由水减少是粘土影响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同种类的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集料附含泥对聚羧酸减水剂负效
本论文对国内外2,5-二甲基吡嗪的主要合成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反复实验,提出了以氯代丙酮和亚硝酸钠为起始原料的新的合成路线,目前所能查到的国内外文献中还未见
本试验前期克隆获得了1个玉米大斑病菌聚酮体合成酶基因(StPKS),为了明确该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DHN黑色素合成以及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
分子识别调控着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分析化学则在感知、探测和利用这种微观的分子事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现新的分子识别体系、建立分析新方法和检测新技术,已日渐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聚集诱导发光现象(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的发现有效克服了传统荧光分子只能在低浓度使用,信噪比低,灵敏度受限等问题,为发展适于复杂生命体系中关键生理活性分子的高选择性、高灵
本文在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新引进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上建立了乙苯的分析方法,并与该厂质量检验室气相色谱分析乙苯的方法进行了对比,通过技术改造前后产品质量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40%人口的主要食粮是水稻,同时水稻也是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学遗传和功能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在我国地位仅次于小麦。近年来,遗传转化在水稻品种改良、基因功能检测、创造突变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的分离、克隆和重组技术以及转基因的日趋成熟,遗传转化己成为水稻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手段。水稻的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