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对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劳动合同形式、竞业禁止条款、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制度、经济补偿金制度等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其中劳动合同期限制度成为倍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劳动合同期限制度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福利和用人单位的用工效率,而且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择以劳动合同期限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其制度架构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终止制度等问题,在分析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目前劳动合同期限制度仍然存在的不足,结合目前劳动力市场以短期劳动合同为主的局面给出自己的建议。第一章是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概述。其中对劳动合同期限的概念、类型作了界定,分析并严格界定劳动合同期限的分类标准,指出劳动合同期限类型的划分标准不仅简单地表现为期限长短的不同,而且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或依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终止事项的不同,同时对劳动合同期限和服务期、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的概念作出辨析,论述了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价值,介绍了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第二章在分析《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分别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我国法律对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不加限制;劳动者单方任意解除权的设置造成劳动者单方任意解除权和劳动合同效力之间的冲突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失衡,法律对于劳动者单方任意解除权预告期限的刚性规定也不利于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情形的界定不严格;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又过于严格;《劳动合同法》取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由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的规定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出口更加“收紧”。对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我国理论研究和立法重视程度不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衔接不明确;不得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第三章则通过对比借鉴其他国家对相关制度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对第二章提出的三种期限类型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对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要规定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二要把劳动者单方任意解除权限定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内并建立弹性预告期限制度。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首先要严格界定其适用情形;其次要建立正当理由解除制度;再次要从制度上允许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由约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对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要加强理论研究和立法规范,同时明确其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关系,并且建立弹性的试用期制度。
其他文献
某导弹仅具有手动切线功能.未实现全射程的实时自动切线。自动切线是有线制导武器系统必备功能之一.实现自动切线功能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射手实战中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本
目前关于中国智库建设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系统性与完整性不足。现从思想、能力、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阐述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
在弥漫激光场抽运斜入射光检测小型铯原子束频标实验系统上,对弥漫激光场产生的散射光所引起的光频移(主要是交流斯塔克移动)以及光抽运区产生的荧光引起的光频移对铯束频标准
初中物理教材作为物理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担负着落实物理教学目标,发挥物理教学功能的重任。本文以作者教学中使用过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
“农家乐”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农家乐”在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兴起,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
政治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政治社会存续过程中,政治主体通过和谐观念的多元认同、和谐制度的有效规范与和谐价值的体系建构缓和与化解矛盾使以利益为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两种存在实质差异的经济体制。中国过去的几十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
水环境是环境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环境质量评
<正>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12月16日发布,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和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2月16日14时,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中国动
如今,中国正处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从传统生产形式快速向现代化转变,城乡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其内在矛盾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