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管置入时机对无创正压通气患者胃肠道功能、营养状态及感染的影响,为规范及优化临床无创正压通气护理流程提供借鉴。 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n=53),在给予NIPPV治疗同时给予置入胃管处理,对照组(n=47),患者在NIPPV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胀时,再给予置入胃管处理。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氧疗、药物治疗等。观察胃管置入时机对无创正压通气患者胃肠道功能、营养状态及感染的影响,分别对比两组患者腹胀的发生率以及腹胀的程度,进展速度有无差别。对比两组患者肠道的吸收功能状态、营养状态及感染程度与胃管置入时机有无关联,选用的指标分别为NKA、TSF、AMC、CRP及PCT。所采集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检验数据首先验证是否属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并采用 LSD、SNK法进行处理组间的均数多重比较,计数资料(率)的数据采用χ2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经过NIPPV治疗24h后,实验组患者出现腹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RR=0.027),且出现腹胀者,其腹围增长程度明显落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了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状态及感染状态。研究发现,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影响钠和液体在肠道内再吸收的钠钾ATP酶(Na+-K+-ATP酶,即NKA)的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治疗之后实验组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NIPPV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染都得到了控制,但是感染指标CRP、PCT的水平及体质量相关指标TSF、AMC与胃管置入时机没有直接的联系。 结论:NIPPV患者上机同时留置胃管,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腹胀发生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吸收功能。患者肠道功能改善后,其腹胀的发生率也会降低,营养状况也相应有所改善,但是患者的感染情况与胃管的置入时机有无关联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