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在西北民歌中的应用——以甘肃民歌《下四川》、《妹妹的山丹花儿开》为例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声作为舶来的一种发声方法,其本身的科学性给我国声乐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并不是一种负面的、带有攻击性质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发展的“催化剂”。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受到了西北民歌文化与美声唱法的不同影响。美声歌唱其实就是指意大利唱歌的一种风格,Bel Canto在意大利之中,根据字面的翻译应该是美妙的歌唱,同样也可以将其翻译为美歌或者美唱。具体来说,美声唱法是需要歌唱家的音色是柔美的状况,并且音质也要为纯净的状态,可以十分自如的进行发声,在进行旋律连接的时候要保障灵巧性,歌唱的风格是真挚并且包含情感的一种风格。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中、西部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笔者进行了美声唱法在西北民歌中应用的探索性试验,主要以甘肃、宁夏等地流传的民歌《下四川》和甘肃经典民歌《妹妹的山丹花儿开》为对象进行研究,取得了实践和理论的粗浅研究成果。本课题旨在研究总结美声在西北民歌中的应用,包括美声唱法在西北民歌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美声唱法与传统西北民歌表现方法的异同以及美声唱法在西北民歌中应用的具体方法。以达到对笔者上一阶段进行的美声唱法在西北民歌中应用探索试验的总结。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列举法、文献研究法、音乐分析法等。关于撰写本论文拟采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于学术期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文献来源,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读秀、超星电子、等数据库上整理搜索有关美声唱法与西北民歌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对其中有关美声唱法与西北民歌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剖析、整理总结,同时进行一些谱例和电子音像作品的搜集。随着本题的研究,让笔者在更深层次理解美声唱法,从而在今后对西北民歌、中国民歌,乃至中国声乐作品演绎过程中的“洋为中用”的把握度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本题具有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国筝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有着深远的跨文化传播历史。作为本土输出型世界性乐器,中国筝从古至今在世界乐器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古筝在国际交往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为加快构建形成中国话语体系,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必须推进筝乐的国际话语权建设进程以及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将以筝的跨文化传播为视
学位
笔者从钢琴伴奏的专业角度出发,为研究钢琴与声乐如何实现歌剧唱段的优质合作,以“金子”咏叹调的片段为例,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一是通过介绍这部歌剧和唱段的故事背景,从戏剧内容上分析“金子”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指出“金子”咏叹调目前的合作现状。二是通过谱面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强调钢琴伴奏在歌剧唱段合作中的乐队职能。三是根据笔者导师所编撰的教材--《中国声乐作品分析》中提供的方法论,从织体、和声、速度、
学位
《胤禛美人图》是作曲家罗麦朔于2014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音乐语言是丰富且充满想象力的,体现出民族音乐应当具有的旋律性与抒情性。该作品是受指挥家刘沙的委约而创作,此作品的配器包括两个版本,第一版是双钢琴版本(献给张倩女士),第二版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版本(献给好友刘沙),他们二人也分别是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动力。本文将以作曲技法分析和文化分析两个分析视角进行切入,并以作曲
学位
舒曼的《诗人之恋》创作于1840年5月末,舒曼受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向往民主自由,冲破了传统束缚,用法律武器赢得了自己的爱情。此时正是他与克拉拉结婚官司胜诉前夕,被情感折磨了多年的舒曼终于迎来了精神的释放,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使得舒曼在这一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其中就包括这部被称为“舒曼恋爱日记”的《诗人之恋》。舒曼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非常欣赏海涅,甚至是有些崇拜。舒曼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民主自
学位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初期形成而后不断发展到今天已然经历了百余年之久。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学科在实践研究方面的一条重要分支,有诸多著名音乐教育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乐器所研发的各类教学法,例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弦乐教学法属于专门针对西洋弓弦类乐器所制定的音乐教学法,弦乐教学法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较为重视,在国外发展的较为成熟。例如:欧美等国家已
学位
漫瀚调是准格尔旗重要的特色文化名片,是鄂尔多斯市境内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强调提升文化自信,重视传承与挖掘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挖掘和发展我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传统对于建设新时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2001年的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在各地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教育的规定,并相应的提出了在各地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实施国家、地方、学校
学位
尼古拉·卡洛维奇·梅特涅尔(Nicolas Karlovich Medtner),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在俄罗斯和世界音乐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回忆奏鸣曲》是《被遗忘的旋律》作品38中的第一首,该曲目采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演奏,都有学习的价值。本篇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音乐分析法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调性、织体进行分析。用演奏分析法,从演奏者的角度对本首作
学位
多声部视唱作为视唱练耳课程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多声部读谱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论文中,笔者在传统多声部视唱训练方法基础上,借鉴申克分析法来深化学生对音高组织逻辑的理解,致力于避免训练中频繁出现的音高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演唱效果。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中介绍了多声部视唱以及申克分析法在其训练中的适用性。笔者从多声部视唱教学概述以及申克分析法的借鉴设想等方面入手,针
学位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源于秦而盛于唐宋,广泛流行于元明清时期,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使之长期以来流传不衰。因此,古筝也是中国当代作曲家挖掘新音响、贯穿新理念而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的民族乐器。秦文琛作为我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对民族乐器有着独特的创作观念并实践到多部作品中。本文挑选了秦文琛创作的三首以古筝为主奏乐器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涵盖了独奏、室内乐及协奏曲三种体裁,时间跨度基本涵盖了
学位
由河南民族乐团委约的,由作曲家赵季平、王丹红、张一兵、杨一博共同创作的民族交响音画《孙子兵法·回响》是近年来新创作的一部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本文中,笔者结合其参与作品排演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梳理了作品的创作历程,并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指挥诠释进行论述,试图发掘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进而对这部作品以及其它该类型作品今后的指挥诠释提供了参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