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耻感意识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uml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耻感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意识源远流长,从殷商时期开始萌芽,到先秦时期形成,并且无论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耻感意识业已广泛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体现在各个群体的行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耻感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今,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耻感意识有弱化的趋势,所以,不断发掘、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价值,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对比,说明了耻感文化的特性,然后分析了耻感意识形成的社会基础,接着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表现形态,最后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影响。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化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接着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中耻感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不同特性。耻感文化,即强调做了坏事不为人知就不必烦恼,耻辱感只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罪感文化,就是指“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在罪感文化中,如果人违背了那个“绝对的道德标准”就会感到是有罪的。两者是不同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耻感意识的社会基础。耻感意识是与熟人社会相应的文化特征。中国社会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人们的流动性低,形成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相互信任,重视信用。不讲信用的行为会受到闲话等社会舆论的指责,被认为是可耻的。在熟人社会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群体意识,重视他人的意见是熟人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的价值取向。重视他人意见、重视自己的面子也成为耻感意识的社会基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表现形态。耻感意识内化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诸多方面,本部分试图从“中国德治理念中的耻感意识”、“中国人生哲学中的耻感意识”、“中国传统义利学说中的耻感意识”等三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表现形态。第四部分主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意识源远流长,从其一产生就展现出了其内在的价值,本部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说明了耻感意识的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使得耻感意识有所淡化,本部分考察了“去羞耻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消解的表现,分析了耻感意识弱化的社会成因,提出新时期培育耻感意识的对策。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有关鼾症的治疗报道日趋增多,用激光治疗者甚少.我科1994年以来施行CO2激光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10例.取得满意疗效.
采用T-RFLP和克隆文库技术,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梁家营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为分子标记,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劳务派遣发展迅猛,被派遣劳动者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劳务派遣的特点和其三方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较之于传统劳动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的发展正日益侵蚀着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的本土文化面临着危机:城市的历史正面临着被现代人遗忘,本土文化受到
糖蛋白在生物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包括分子识别、免疫应答等诸多重要的生命进程。同时,糖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糖蛋白被用作疾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