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冯骥才小说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中的亲身经历是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源泉。因为除了“文革”题材小说,在其作品里最具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文化反思小说”同样是基于作者对“文革”的不断反思而产生。这两类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其小说创作的旺盛时期。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困境,敏锐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先觉意识使冯骥才迅速捕捉到这些文化问题。近二十年来,他多以一个民间文化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其小说创作的步伐明显放慢。由作家向民间社会活动家这一社会身份的转变,缘于他在对历史和文化持续不断的反思与追问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文化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化思想始终贯穿于自身的小说创作,并对其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结合作者文化思想的演变分析其小说很有必要,这也正是以往对其小说研究常常忽视的一点。  冯骥才善于反思,他的小说正是在对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反思中创作完成的。因而论文结合冯骥才的文化思想,从“面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这一角度切入,分别从其小说“面对‘文革’的反思”、“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现实文化境遇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对冯骥才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做出全新而深入的探索。  本论文首先分析他的“文革”题材小说对“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这一部分着眼于小说内容上从对“文革”的直接控诉到对生活的冷静审视,所体现出的作家对“文革”的思考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反思的变化。此外探讨由于作者这代作家受到“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文革”的反思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冯骥才本人反思的独特性。其次,论文分析冯骥才最引人关注和争议的“文化反思小说”——《怪世奇谈》系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既探究作者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的新的尝试,揭示其小说创作走向通俗化,具有传奇因素,内容立足传统,走向民间的变化;又论述这些小说用历史观照现实,对传统文化的“根”、“自我束缚力”和“封闭性”的揭示和批判。最后,论文分析其小说《末日夏娃》和《俗世奇人》系列对我国现实文化境遇的反思。这部分结合其文化散文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解读作者眼中我国目前的文化困境,分析小说中饱含的现代文明忧患意识以及浓厚的地域情结与民间情怀。
其他文献
7月25日,中伏第一天。上午9时许,已是骄阳如火。龙岩市委书记张健,市委常委、秘书长饶作勋等一行来到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到著名老区工作,不学党史不行啊!我到任后看的第
反映产品质量:这里所描述基本的技巧和窍门对机器视觉的搭建以及采用机器视觉进行测量、诊断和其他的应用将有所帮助。视觉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和高可重复性地自动完成诸如部件测量和检查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帮助制造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力。视觉系统在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生成有价值的监测数据,这同时也可以帮助控制工程师扩展过程诊断的功能。
针对精密冲裁这一先进的成形加工方法,介绍了精密冲裁的定义,并与现在传统的冲压方法做了比较,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工艺特点和其他冲压方法无法比拟的技术优点。参考精冲在国外
大数据时代,数字媒体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以独特的新闻信息采访形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等多方面优势给传统媒体造成了较大冲击。传统媒体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身,以用户为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The Last Town on Earth)是美国作家托马斯·马伦的处女作。小说以1918年肆虐全球的“大流感”为背景,讲述了世界唯一未被流感入侵的美国小镇康芒威
习惯于网上漫步或在游戏中酣战的您,是不是有时为错过喜爱的电视节目而后悔不已?如果在电脑上也能收看到电视节目该有多好,这样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上网!其实,只要您拥有一个
飞思卡尔半导体推出针对电表和流量计量的3个高级微控制器(MCU) 解决方案,同时还推出了综合智能表参考设计解决方案.飞思卡尔微控制器让智能表的设计具有篡改检测机制和实时
《左传钞》是清代学者高塘的一部《左传》集评著作,是《高梅亭读书丛钞》中的一部。这部丛钞汇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辑录而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左传钞》产生于《
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一个时期以来,为党的十七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成为新闻界的头等大事,各媒体在报道思路
游记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在晚清这个特定时空中,因机缘契合使得这一文体再次盛行,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这一批文本一般被称为“晚清域外游记”。游记自身具有兼容性,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