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经济现代化要求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也要相应地现代化。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期盼。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要通过适当、有效的途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回应公众需要。 从办公无纸化时代到电子政务时代,数据仍只是数据,但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是作为思维模式的大数据,技术工具的大数据,生产资料的大数据。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大数据,转变了公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现代化要求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也要相应地现代化。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期盼。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要通过适当、有效的途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回应公众需要。
从办公无纸化时代到电子政务时代,数据仍只是数据,但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是作为思维模式的大数据,技术工具的大数据,生产资料的大数据。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大数据,转变了公共服务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以数为据的决策方式,重构了政府业务流程,变革了对政府与市场、社会的监管方式,为公共服务的多方参与产生助力。Z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实践水平目前走在全国前列,Z省对其他省份的示范效应明显,对Z省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的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围绕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进行论述。一是对国内外公共服务与大数据领域的有关文献、理论进行梳理,介绍了大数据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以及大数据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理论上的提升作用。二是对Z省大数据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论证Z省的大数据与大数据发展对其他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借鉴意义。三是通过选取Z省的实践案例,在肯定Z省的成果的同时分析发现Z还存在政府数据公开投入较少、数据工作领导机构设计不合理、社会公众大数据意识不足等问题。四是针对已知的问题,提出Z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包括加快建立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加大政府数据意识培训等。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要让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让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着粮食的产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现实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威胁着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以及不
土地利用转型是LUCC理论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从21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国家行政部门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也步入了新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研究重点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转变,这就需要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支撑。鉴于
目前,是芜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芜湖市因工业化、城镇化而导致建设空间需求增大与耕地保护目标相冲突的挑战期。芜湖市耕地质量水平优于全国水平,在如今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优质耕地难以补充的现状下,芜湖市优质耕地保护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不合理,会导致耕地保护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够,达不成耕地保护预期目标。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是耕地保护相关工作顺利展开的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人类的利用过程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引导不同地区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使得土地利用更加节约集约,是未来我国土地利用的主流趋势。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产生的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在内的多种功能的状态及其表现。随着我国对土地综合利用的重视,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相关研究,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进行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人地关系愈加紧张,城镇用地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实施,明确我国未来城镇化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节约集约用地、可持续健康用地作为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土地高效利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安徽省作为国家新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也已经连续15年提出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纵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史,推动园区的发展应该要以市场机制推动为主,但是农业产业比较脆弱,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风险,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更容易形成新问题、新形
社会性别预算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预算过程,聚焦于公共收支中的性别敏感问题并予以回应,对推进性别平等、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随着有关公共政策性别评估机制的建立以及追求两性平等的预算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为中国实施社会性别预算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然而,在现时的中国,虽然社会性别预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可持续性却遭遇瓶颈。如何破除社会性别预算
在中国政府自觉与社会倒逼背景下的“放管服”改革中,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可借鉴和可推广的路径已成为地方政府探索行政改革创新的基本行动逻辑。然而,现有的改革理论难免会出现解释力不足的现象,竞争与合作虽是地方政府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但研究改革行动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后发现,改革其实既非完全由竞争推动,也并非绝对由合作主导,而恰是竞合共存的状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这也为“竞合主义”能够丰富治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社会民主意识的高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参与民主政治、表达意见观点、有效实现政群互动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我国政治生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在社会中交织碰撞,产生了许多舆论声音,借助网络媒体传播演化成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执政权威的直接体现,是政府为民服务的软实力,维护和
低保政策不仅拥有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更在中国扶贫攻坚工作中起着兜底保障的重大作用。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2015年提出建立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为评估对象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被引入扶贫工作,在低保政策中也具有其适用性。本文对S省M市城市低保政策第三方评估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服务型政府为视角,探讨第三方评估中政府的行为与作用。服务型政府遵循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