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目标是揭示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证。在阐释这种关系时,首先提出了基本思路。即①身份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消费方式是进行身份构建和维持的重要手段。或者说,消费方式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同时,身份对消费方式具有约束功能,个人总是选择与其身份相符合的消费方式。②消费方式及其身份认同功能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消费方式的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两个互逆的过程。一是群体所属感。它是通过消费方式将个人融入某个阶级、阶层或群体来定位身份,强调群体间的差异。二是自我感。自我感的本质是一种群体疏离感,通过消费方式强调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或阶层来定位身份,所表达的是个体间的差异。基于上述研究需要,本研究将主要内容分为理论视角、研究设计、结果分析、结论与讨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视角,即第一章。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三个角度,阐述了物的社会意义的内涵及其对本研究理论建构的作用。然后提出运用消费方式分析身份认同这一问题可以有两种视角。一是个体层次的,二是集体层次的。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即第二章。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主要概念予以界定,介绍了个案研究方法及个案的分析。第三部分为结果分析,即第三章。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考察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方式如何进行群体身份的维持和建构。在本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职业作为阶层和群体身份划分的依据。不同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群体在消费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同时,不同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也会影响人们运用消费方式维持和建构身份。第四部分是结论与讨论,即第四章。总结了资料分析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几个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这篇论文具体考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个南方村庄医疗的历史变迁和民间医疗的状况。本文以湘南山区的一个村庄为个案,以该村的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为主角,探讨“赤脚医生制度”瓦解前后至今的中国南部农村的医疗变迁及其医疗惯习,并结合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的观点对这些医疗惯习进行解剖,分析民间医疗在中国基层农村的运作过程,揭示其独特的实践逻辑以及这一逻辑在实践中得以再生产和转化的机制,发掘民间医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现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842例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得分(78.51±8.63)分,得分率66
学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改革也在以上海为典型的城市里逐渐推进,过去享受国家提供住房福利的住户们开始付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的越来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模式背景的教育体制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就业体制间的不对接问题。如果把我们每年毕业的几百
学位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日益密切。根据日本入管局统计结果,在日中国人数量达65万,其中东京都地区更是突破了15万人次。这
“差生”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差生”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对专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调研的基础上,试
“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