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职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的越来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模式背景的教育体制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就业体制间的不对接问题。如果把我们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都比喻为高等教育的“产品”的话,从职业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些“产品”的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职业社会化不足。正是这一质量缺陷,造成了大学生由学校到职场过渡不畅,影响了他们的第一次就业,甚至对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职业社会化基本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现状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职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体的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代职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就是对现代职业人有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社会人这一社会化目标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与标准。这对以一个价值观念一致、较少矛盾与变化的社会为前提的经典社会化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发展社会化理论,构建职业社会化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的职业社会化实践对于从根本上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所谓“人的职业社会化”就是人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获得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的、具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职业人的过程。它具体体现在人对自己的职业与职业生活方式的选择,体现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等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职业适应与发展的水平等各个方面。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造就既具有主体意识又符合特定职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同时人的职业社会化离不开特定的、有关职业的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   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社会化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学生具有重视兴趣特长,关注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但又普遍存在着职业理想不清、职业生涯规划欠缺、职业准备不足的问题,造成了职业选择的困惑;第二,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与动力,大学生群体能够勇敢地、积极地面对职业选择问题,但他们的职业咨询与求助却主要地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父母、亲戚、朋友等,而大学的课程、活动,大学的教师及职业指导机构所发挥的作用很小,学生的职业选择处于自主、自助,缺乏专业性指导与帮助的状态;第三,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准备不足的问题并非大学阶段才有的,而是从学龄前期开始的无职业教育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同时,这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整个社会为大学生创设的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对此,一方面是职业社会化理论缺位制约了职业社会化实践,另一方面是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烙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设计不能满足职业人培养目标的要求,没有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学校、教师的职责范畴。此外在教育体制的外部环境上,整个社会对就业方式的快速变化造成的问题反应迟钝,没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促进职业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因此,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顺畅连接,离不开教育体制内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补论部分提到的日本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设计、就业安置体系设计、职业认知教育、继续职业社会化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借鉴。   本文由六章组成,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论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提出研究假设,并具体说明计划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职业与社会化。这一章的任务是为构建职业社会化理论进行必要的理论铺垫。是通过对“职业”和“人的社会化”两个核心概念与理论的研究综述,分析了“职业”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职业生活对当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职业社会化的意义与作用,提出了构建职业社会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想。   第三章:职业社会化基本理论。主要任务在于对职业社会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分析了什么是职业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的内容、过程、途径、条件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四章、第五章: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是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现状进行的实证研究。这里的职业社会化现状主要包括了学生方面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准备等方面的现状和毕业生“职业未决定”的状态、“未决定”的原因等。另外还对学校方面的职业教育现状,社会方面的职业教育与就业相关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实证的目的是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职业社会化的缺失。   第六章:我们的结论。综合全文,归纳总结了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挖掘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的同时,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努力方向。   附论:从学校到职场--日本的实践与启示。附论以日本职业社会化的成功实践为案例,讲述了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实行的中学毕业生就业安置策略与方法。介绍了日本大职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社会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各种了解、认识、体验职业的途径,学校的出路指导与就业安置等方面内容。由于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也面临着大量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我国今天的现实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日本的经验对我们不无裨益。
其他文献
创造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社会陷入创造性匮乏的困境。与主流的特殊创造性不同的是,马斯洛认为人人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无处不在。创造性又分为初级创造性和次级创
学位
阶层流动作为社会流动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指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虽然很早以前国外就开始了对女性群体阶
研究.旅游开发影响的文章很多,研究生活方式的文章也很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旅游开发对欠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意义在于:通过对
本研究从人的社会化理论出发,通过对武汉市杨园社区从事餐饮服务的566名农民工的调查,描述了现阶段城市餐饮业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基本情况,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经济、法律和制度层面不断发生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发生着激烈的变迁。随着“女汉子”群体的出现,传统女性形象经历着彻底的颠
这篇论文具体考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个南方村庄医疗的历史变迁和民间医疗的状况。本文以湘南山区的一个村庄为个案,以该村的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为主角,探讨“赤脚医生制度”瓦解前后至今的中国南部农村的医疗变迁及其医疗惯习,并结合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的观点对这些医疗惯习进行解剖,分析民间医疗在中国基层农村的运作过程,揭示其独特的实践逻辑以及这一逻辑在实践中得以再生产和转化的机制,发掘民间医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现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842例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得分(78.51±8.63)分,得分率66
学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改革也在以上海为典型的城市里逐渐推进,过去享受国家提供住房福利的住户们开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