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的力学性能探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因其具有众多的优异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碳纳米管宏观体的研究更是推动了碳纳米管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提出将单壁碳管纤维与多壁碳管组装成同轴结构的宏观结构。首先研究了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可控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再将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得到柔性的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PDMS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与电学性能进行探究,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以二茂铁,二甲苯分别作为催化剂和碳源,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得到单壁碳管薄膜,经过纺丝的方法得到单壁碳管纤维。然后再以二茂铁,二氯苯分别作为催化剂和碳源,以单壁碳纳米管纤维为基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单壁碳管纤维上生长多壁碳管。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的宏观形态为圆柱状,长度可达11.5cm,直径最大可达5.5mm,表面与海绵相似,具有良好的弹性;微观结构全部由碳纳米管相互搭接组成的,其中多壁碳纳米管海绵存在大量的孔隙,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可实现了对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的生长速率、生长直径和微观结构进行调控。研究了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拉伸状态下,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的最大断裂应力为270 MPa,与其内部单壁碳纳米管纤维的最大断裂应力相当,说明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在拉伸状态下所承受的力主要由其内部纤维提供。从材料断裂截面可以看出,内部纤维与外部海绵有着一定的连接,设计拉拔试验探究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拉断后内部纤维与外部海绵的界面作用,通过拉拔力和拉拔出的纤维表面覆盖的多壁管,证明了单壁碳管纤维与外部多壁碳管具有很好的界面作用。研究了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PDMS复合材料的力学与电学性能。利用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材料的多孔性,可直接在样品中的灌注PDMS得到均匀的纳米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复合材料断裂拉伸应变为120%,与纯PDMS样品的断裂拉伸应变相近,说明PDMS在复合材料的拉伸试验中起主要作用。同时对单壁碳管纤维上包覆多壁碳管/PDMS复合材料进行电学特性探究,在一定的应变范围下进行拉伸循环测试,其电阻随拉伸应力呈规律性变化,可用作应力应变传感器。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一是文化复兴,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和具有凝聚力的基石。在这个全球文化猛烈撞击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在教育方面日趋重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隶属其下的中医运气课程在中国传统人文及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特色。故中医运气课程关于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可实施性,其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水玻璃是众多粘结剂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无公害、环保型无机粘结剂,具有耐高温、原料来源广泛等优势。利用其制备的水玻璃砂可以应用到生产各种铸件上,铸件质量、精度能表现出优越的性能。然而,水玻璃存在经长时间的放置后粘结效果下降,水玻璃砂的强度得不到保障、溃散性差等问题使其应用受限,本文将通过对水玻璃(砂)进行改性以解决这些问题。选用酯硬化水玻璃砂工艺(陶瓷砂、水玻璃和有机酯固化剂的质量比为1000:30:3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是一种新型的固相焊接技术,在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的焊接上展现了独特的优势。高耐磨性搅拌工具的出现,推动了高强钢的搅拌摩擦焊接的迅速发展。搅拌摩擦点焊(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FSSW)和搅拌摩擦搭焊(Friction stir lap welding,FSLW)是FSW的重要变体。本文以DP590镀锌高
学位
空间学习与记忆是动物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行为之一,它可以影响动物对自身行为的决策。较强的学习记忆能力可使动物降低其在生存竞争中付出的成本,使动物能够根据记忆快速的调整自身行为并依靠记忆对以后的行为进行决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单宁(Tannin,TA)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之一,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防御物质,具有抗氧化性,可拦截活性自由基,保护DNA免受氧化损伤,具有抗诱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统计数据公布,2020年全球新发胃癌的患者约108.9万例,居第5位(占全球5.6%),死亡约76.9万例,位列第4(占全球7.7%)。而2020年中国胃癌的发病人数约为47.8万(占全球43.9%),死亡人数约为37.3万(占全球48.6%),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