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框架比较研究——以网络媒体关于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新闻几乎涵盖了全部新闻价值要素,是人类最为关注的新闻报道类型之一,本应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但是我国政治传统下的灾难新闻报道一直存在“异化”的现象,即灾难本身不是新闻,抗震救灾才是新闻。然而,从建国到现在,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也显示了诸多变化。  这些变化促使本文将研究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灾难新闻的传统报道框架是什么?其次,汶川地震展现了怎样的报道框架?最后,这样的报道框架与传统报道框架相比较存在突破吗?有何表现?原因何在?  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审视和梳理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发现呈现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特点。新中国建立以后长期实行左倾政治路线,灾难新闻报道一直无法按照新闻报道规律进行。本文使用框架理论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洪水以及2008年初雪灾三次大的自然灾难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我国灾难新闻的传统报道框架——文革时期“完全的政治宣传”、20世纪90年代末“政治宣传主导的报道”和2008年雪灾新闻呈现的“稳定基调下的人文关怀报道”,与汶川地震新闻报道进行比较。这三个传统报道框架的提出是前人研究中没有进行过的,也是本文的创新观点之一。  在目前关于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框架分析的相关文献中出现了基于研究《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得出的“宣传框架”以及《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得出的“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报道框架”。然而,《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代表了我国报刊的两极,因此用这两个框架反映我国目前灾难新闻报道不够科学。  本文在选取研究样本上较有新意:改变了文献综述中灾难报道的研究样本多取材于纸媒体的传统。鉴于汶川地震发生在网络媒体深度介入地震信息披露的2008年,故选取网络媒体新华网和优酷网为研究样本。在我国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的前提下,新华网依托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背景下获得了采访权,实际具有了传统官方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性质,考察新华网汶川地震报道框架兼顾了传统官方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特点,另根据千龙网的统计发现汶川地震发生的前17天内,新华网的相关报道发稿最早、数量最多,故选取新华网作为研究样本比较有代表性;优酷网日播放量超过1亿次,编辑没有预设的报道意图,对公众上传的视频也不做“把关”,故可作为民间媒体的代表,成为与新华网进行比较的研究样本。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了框架理论作为支撑,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比较法,通过对新华网和优酷网的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灾难新闻的报道框架为“官方色彩浓厚的社会责任框架”。这个框架与灾难新闻的传统报道框架相比较,出现了若干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客观报道,不再隐晦灾情;第二、抗震救灾仍旧是大主题,但宣传味道淡化;第三、人文关怀的基调贯穿始终;第四、充分的社会总动员,唤起社会责任。究其原因,首先是新媒介技术和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其次是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最后是国际传播环境的压力。  本文也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如报道重点应充分展示“灾情本身”、给灾民话语权、完善灾难新闻报道法制保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升高或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在进步文化艺术在发展,现代景观雕塑也在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文化设计与景观雕塑相融合
苏轼是北宋时期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无人能够替代,在境界上也是意领风骚,独步千古。在书法上他也名列“宋四大书家”之一,他文博众豪,艺压群雄,是集大成与一身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公开表达的,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所持的意见、意愿、情绪与态度的总和。公共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容易引发网民围观与热议,形成热点网络舆情。公
掘进机电控箱在截割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剧烈的振动和冲击,过于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箱内电气元件失灵、脱落、焊接点疲劳破坏等现象,进而影响掘进机的正常工作。针对EBZ120型掘进机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华夏时报》为例,通过对这三家报纸2007年“牛市”报道与评论的剖析,探讨以下研究问题与假设: (1)媒体的独立性是否存在,是否进
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如今的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协同发展的复杂格局,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两个问题:媒体演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有,其规律又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