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界对词汇、语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作为本该对称的反义词却又不对称的情况也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低”“矮”“深”“浅”“厚”“薄”七个单音节垂直向空间维度反义词,共六部分内容来分析。第一章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对研究概况的说明,如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等;综述形容词和反义词的研究状况;对文中应用到的标记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单介绍与综述。第二章借助北京大学语料库(网络版)的语料,梳理垂直向空间维度反义词语义的历时演变情况,总结三组反义词在语义引申时间、语义引申过程、语义引申程度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第三章从共时角度对垂直向空间维度反义词的语义进行描写,并梳理其语义的概念隐喻过程,虽以反义词对称性为主,但存在不对称现象。第四章从词性及构词数量、构词方式、与动词搭配情况、疑问句中的使用四个方面做出共时层面的词法和句法研究。第五章借助前文的描写和结论,分层次提出教学建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建议以“高”等七个词语的语义学习为重点;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建议采用集合式词汇教学法,以包含“高”等七个垂直向空间维度反义词的词汇为集合展开教学。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主要内容,词汇结构的变化、可搭配对象的选择都与其语义紧密相关,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语义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的运用语言。经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语义历时演变中,反义词中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一方,其发展演变过程较为复杂,语义引申范围较大;正面的积极意义的一方,比对方出现时间更早,语义凸显性较高,使用频率较高,也符合中国人说话客气友好、尊重他人的习惯,因此语义发展程度较高,构词数量较多,构词方式相对丰富;在与动词搭配时考虑其语义特征,选择的动词可以修饰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的名词;作为积极、正面的词语,能指称整个量级内的所有量,有标记性和非标记性两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