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激励机制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典型的长期激励机制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股权激励使得管理层也成为企业的股东,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制度对于管理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一方面,管理者要想与股东共同分享企业价值提升带来的收益,就必须站在股东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相当于无形中给管理层带上了“金手铐”;另一方面,若管理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公司价值,便可达到分享收益的目标。股权激励政策之所以能在众多激励政策中脱颖而出是由于它不同与传统的激励机制,它有助于克服“内部人控制”失控的问题,能够避免管理层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病,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增加公司价值。西方国家已经验证了股权激励的实施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制度等影响因素的原因,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还未达成统一的结论。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长期激励机制,在我国实施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近年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2009年至2012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仅2011年一年就有141家上市公司宣告实施股权激励。这就说明了股权激励在我国迅猛发展的态势。然而,在这些公布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中,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宣布停止实施股权激励或者实施效果不佳。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股东控制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可能造成我国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以期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启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时提供经验证据。在规范分析方面,本文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股权激励、大股东控制权以及股权激励效果分别进行了概念阐述;其次综合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阐述了在考虑股东控制权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与股权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分别从股权激励效果的外生视角和内生视角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外生视角包括利益趋同论、壕沟防御论和区间效应论,内生视角是从上市公司本身的特性出发,包括其基本特征、股权特征、资本结构和治理机制。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通过国泰安经济金融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搜集了2009-2012年我国A股共196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上一年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权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作为解释变量,以上一年的股权制衡度、独立董事比例、管理费用比例、财务杠杆和经营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并运用SPSS17.0软件来分析股东控制权对当年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首先,对全体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然后,建立分布滞后回归模型来实证检验加入大股东控制权后,管理层持股比例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最后,将这种影响按照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别考察这两个子样本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并分析比较这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得出的研究结果是:(1)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表现为监督作用。(2)股权性质的差异将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一方面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受国家及政府政策的影响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经营企业的目的不同,使得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股东控制权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表现为冲突,并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越差。(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股东控制权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表现为监督,并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越好。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改善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不佳的现状:①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及监事会的独立制度;②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③规范与披露大股东交易行为;④完善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总之,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选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时应考虑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大股东的控制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