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万向轴动不平衡分析及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降低轮轨动态作用力,某型高速列车将电机悬挂于车体下方,因此电机与齿轮箱之间的纵向距离较大,传动系统中使用长约1.8米的万向轴进行扭矩传递。由于该型高速列车主要服役于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等高寒地区,气候环境较恶劣,因此万向轴在使用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因万向轴动不平衡导致的齿轮箱、电机损坏等问题,因此,中国中车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了关于高速列车万向轴状态监控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万向轴动不平衡监测阈值和监测方法问题,运用分析力学、轮轨接触理论以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动不平衡万向轴动力学模型,以及含动不平衡万向轴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根据目前的万向轴不平衡量许用标准以及监测测点在传动系统中的位置,计算了车速在160 km/h到250 km/h之间齿轮箱和电机测点对应万向轴许用动不平衡量的加速度阈值。应用双树复小波包(DTCWPT)算法和包络解调算法,根据万向轴动不平衡引起的激励特征,提出了报警激励源识别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理论力学和分析力学推导了动不平衡万向轴的运动方程,并建立了万向轴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根据万向轴动平衡检测原理,推导了不平衡量与不平衡激励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许用不平衡量对应的极限偏移尺寸。(2)提出了输入、输出轴处于非进动状态时计算不平衡激励力的解析求解方法,以及输入、输出轴处于进动状态时计算不平衡激励力的数值求解方法。(3)应用分析力学、坐标系矩阵变换以及轮轨接触理论建立了含动不平衡万向轴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因不对中引起的万向节和连接轴质心位置变化,并通过势能函数将啮合动刚度引入到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中。(4)通过试验台测试数据验证了动不平衡万向轴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通过车速在160 km/h,180 km/h和200 km/h下的线路数据验证了高速列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准确率在80%以上。(5)研究了万向轴动不平衡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包括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舒适度和轮轨力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许用不平衡量标准下,不平衡激励力对高速列车电机连接螺栓疲劳寿命的影响,并计算了在不同不平衡量下螺栓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许用不平衡量下螺栓的疲劳寿命约为6.5年。(6)根据车速与万向轴转速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车速在160 km/h到250 km/h之间的监测阈值和阈值曲线,并分析了线路不平顺和坡度对阈值的影响。根据万向轴动不平衡和轮对多边形引起的加速度响应信号特征,提出了基于DTCWPT算法和包络解调算法的报警激励源识别算法,使用了离群点指标表征信号特征以达到提高报警准确率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1.建立心脏压力负荷心力衰竭(HF)模型,探讨miR-214/221、内质网应激、自噬的在HF中的作用。2.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防治HF的作用,并阐述其调节miR-214/221-内质网应激-自噬防治HF的机制。方法:1.miR-214/221-内质网应激-自噬轴在HF中的作用将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Sham)组、心衰(HF)组、心衰+抑制miR-214(HF+a
学位
在智能雷达辐射源信号(RES)识别领域中,特征提取是学者重点关注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积累,人工特征空间的维数不断扩展。这些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相比之下,特征选择的重要性被忽略。事实上,如何从人工特征空间中选择一组有效的特征子集已经成为专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简单地级联多个人工特征来重构雷达信号不仅可能无法提高识别性能,并且可能增加识别过程的时间代价。研究表明,特征选择可以有效提升
学位
目的:观察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BA)对银屑病样小鼠的治疗作用、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治疗银屑病寻找新的低成本药物,也为进一步明确银屑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白桦脂酸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的治疗作用1.1 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IMQ),甲氨蝶呤组(MTX),白桦脂酸低剂量组(BA-L),白桦脂
学位
学位
随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向多品种、小批量化转变,企业普遍追求更加柔性的装配系统以向市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故导致装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各类生产要素变得更加复杂。生产系统的瞬态行为是指系统在运行中达到稳定状态之前每个时刻的性能表现,与恒定的系统稳态性能不同的是,系统的瞬态行为是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由于系统在瞬态阶段的行为指标通常达不到稳态阶段的性能指标,因此在瞬态阶段时系统通常具有难以避免的生产损失。特
研究背景miRNA是内源性的微小ncRNA,研究表明它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与人体健康以及各种疾病密切相关。自噬和凋亡是两种可能相互作用或拮抗的基本生物学机制,在哺乳动物的发育、细胞稳态和肿瘤发生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中它们同时存在,并共享共同的上游信号和刺激,因此可以相互结合或相互排斥。miRNA可以通过调控自噬蛋白来调节自噬,同时也可以作为促凋亡和或抗凋亡蛋白的上游影响细胞凋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