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起,我国GDP增速回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大幅拉动产值的现象见顶回落,规模红利逐渐褪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寻求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更大产出。本文借鉴工业社会代谢理论中的物质流分析法,建立了我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账户,并运用其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了完善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弥补了过去生态效率依靠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基于上述生态效率评价体系,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核算。评价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省域生态效率在2007-2016年十年间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尤其是2016年,随着“十三五环境规划纲要”的出台,我国各省市积极采取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使得生态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空间维度上看,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均达到有限前沿,但受恶劣的生态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产业结构等多方面限制,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各省市生态效率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较大。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抱团发展”现象,因此本文运用全域及局域Morans’I指数对我国各省市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空间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别存在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现象,空间集聚使得各省生态效率形成连片式发展,地区间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研究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的原因,本文选取可能对生态效率造成影响的六大因素,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生态效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构成生态效率长期稳定提升的基础,能源结构的改善和环境政策的实施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快速而明显,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升生态效率水平。同时,人力资本的流动、技术溢出效应和环境政策的相互效仿使得一个地区各要素的变动不仅作用于本地区生态效率,同时也对邻近地区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生态效率强烈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最后,本文依据我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合我国国情和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使用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等六个方面对改善我国生态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