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橙全果浊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和医药研究意义。目前对柑橘的消费以鲜食、加工罐头、榨汁为主,这些产品加工过程中将致使大量柑橘皮被浪费,而柑橘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为充分利用柑橘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可将其制备为全果浊汁,从而实现柑橘全利用。本文选择赣南脐橙为原料制备脐橙全果浊汁,并研究了脐橙全果浊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了湿法超微粉碎机和破壁料理机制备的脐橙全果浆的粒径、多酚溶出率。结果表明:湿法超微粉碎技术能有效改变脐橙全果浆的粒径分布,提高脐橙全果浆中总酚、总黄酮溶出率以及抗氧化活性。湿法超微粉碎2次制得的脐橙全果浆冻干样中总酚、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709.29μg/g和4584.16μg/g。检测了脐橙全果浆中16种主要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的酚酸为阿魏酸,含量最高的类黄酮为橙皮苷。(2)研究了三种杀菌方式(巴氏杀菌、微波杀菌、超声波杀菌)对脐橙全果浊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杀菌前相比,巴氏杀菌后,脐橙全果浊汁的pH和可溶性固形物显著降低(P<0.05);微波杀菌后,pH无显著变化(P>0.05),可溶性固形物显著降低(P<0.05);超声波杀菌后pH显著降低(P<0.05),但降低数值仅为0.05,且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变化(P>0.05),综合以上结论可知,超声波杀菌对脐橙全果浊汁pH和可溶性固形物影响较小;微波杀菌和超声波杀菌能有效保持脐橙全果浊汁中的总酚、总黄酮,其保留率分别为92.05%和95.22%。杀菌前,脐橙全果浊汁挥发性物质含量为190.13μg/g。巴氏杀菌、微波杀菌和超声波杀菌处理后,脐橙全果浊汁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分别为210.08μg/g、183.88μg/g和195.70μg/g,微波杀菌后脐橙全果浊汁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而超声波杀菌和巴氏杀菌后挥发性物质含量升高。与未杀菌前相比,超声波杀菌后,脐橙全果浊汁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超声波杀菌更有利于保持脐橙全果浊汁的品质。(3)将超声波杀菌处理后的脐橙全果浊汁分别在4℃、25℃和37℃下贮藏21 d。贮藏期间,脐橙全果浊汁pH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且贮藏温度越高降低值越大;可溶性固形物及褐变度在贮藏期间逐渐增加,37℃下贮藏的增加值大于25℃和4℃;贮藏21d后,脐橙全果浊汁的总酚含量均降低,且温度越高,降低值越大;总黄酮含量基本稳定。综合考虑,4℃贮藏更有利于保持脐橙全果浊汁的品质。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迫切需要新能源作为替代能源或者补充能源。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由于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点,得到
“基于多元智能的天文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力求探索现今尚属薄弱地带的天文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阐明确定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计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天文活动,案例示范开发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而提出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全文包括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学校开展天文活动条件日趋成熟,国家课程改革重视校本课程,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多元智能理论和中学天文
近些年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内许多的教育研究者对作业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对作业的关注与研究不断深入。但大多数文献主要集中于课外作业的探讨与思考上,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以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案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课堂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作业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启示。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关于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语文课堂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谁就将把握机遇、占据优势。因此,世界各地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近年来,深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孔雀计划”、“十大人才工程”,出台《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甚至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然而,在深圳致力于创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大背景下,房价快速上涨
随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步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传统景区也开始寻求多元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本文基于对传统景区标识系统的理论探讨与设计实践,分析了标识系统建立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结合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参与并主持的中国梅山文化园标识系统设计实践案例,把该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使用人群的行为心理,研究情景化标识系统的形式、布局、色彩、文字、构成等因素的表达,以推动景区标识系统后期建设的优化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