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以自然老龄大鼠为模型研究性腺轴激素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2以去势大鼠为模型研究高转换骨质疏松中性腺轴激素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3以自然老龄大鼠为模型研究电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其机理。方法:1选用18月龄大鼠,检查大鼠性周期、骨密度以确定模型建立的效果,根据大鼠所在性周期阶段不同来检测血清雌激素、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激素水平以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分析性激素的动态变化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检测肾上腺皮质内侧区细胞活性,以确定老龄大鼠体内雌激素底物的来源问题。2选用去势大鼠模拟高转换骨质疏松,检查性周期变化、去势后4至6周体重变化趋势、骨密度、血液中骨矿元素钙和磷的含量,判断模型是否能够模拟高转换性骨质疏松症。检测模型建立8周时和16周时性腺轴激素与骨代谢标志酶活性,研究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到老年性骨质疏松过渡时期性腺轴激素对骨代谢标志酶的调节作用,最后检测外周来源的雌激素水平在过渡时期的增加状况。3选用18月龄大鼠,采用电针方法治疗,治疗前对电针各个穴位进行电效应扩布检查,以确定合理的组穴方式。采用调神益肾针法,选取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三个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检查骨密度恢复情况,检测性腺轴激素水平和骨代谢标志酶活性。最后检查电针是否能提高身体外周雌激素分泌水平。结果:1 18月龄自然老化大鼠骨密度较正常组显著下降,血清雌激素水平低,FSH、LH水平高,与青年组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孕激素水平较低,但老年大鼠各个周期时相中孕激素没有明显变化。老年组TrACP活性升高,ALP活性下降。外周来源雌激素增加。2去势大鼠模型建立4周时,性周期活动停止,骨密度下降,血钙降低,但血磷无差异。体重增加明显,随后进入稳定期。8周至16周时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小幅回升,FSH水平下降、LH水平小幅上升。TrACP水平下降,ALP水平持续增高。16周时外周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假手术组高。3电针的电效应实验以肾俞穴为原点,背部与后肢穴位和该原点关系密切,前肢、腹部与此处关系较远。电针能够显著下调FSH、LH,降低TrACP酶活性。上调雌激素和ALP酶活性,增加骨密度,提高外周雌激素水平。4结论1 18月龄自然老化大鼠能够模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状。血清性腺轴激素与骨代谢标志变化相关。性腺轴激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改变。血清TrACP水平与雌激素水平呈负相关,与FSH、LH正相关,ALP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与FSH、LH关系不明显。孕激素与该过程相关性很小。2去势大鼠能够模拟高转换型骨质疏松。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到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过渡阶段,体内性腺轴激素发生综合变化,向有利于机体稳定的方向改变,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有所衰减,而成骨细胞的活性依然很高。3电针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