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灾难始终不可避免,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会造成重大伤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乃至生存,因此灾难成为新闻传播中引人注目的报道对象。在媒介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受众和信息的传播者是相互独立的,传者单向传播灾难新闻,受众通过信息渠道了解周围或远方的环境,但是受众了解信息渠道的有限性决定了他们意识或体验到得环境和现实环境是有差别的。随着各种媒介的兴起,各种媒介信息相互交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说受众了解的渠道和信息内容增多,但是大众媒介传播的环境仍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加工、重构的环境,也就是李普曼在《舆论学》中着重讲的“拟态环境”。我们知道“拟态环境”是与传播相伴而生的,具有不可避免性。人类传播过程当中必然要受到传播者的认知机制、符号特性、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宏观控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必然导致传播过程中编码的结果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那么在灾难新闻中“拟态环境”同样具有不可避免性。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提出以下问题:灾难新闻在报道建构了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建构“拟态环境”?在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提高环境的真实度?为了解答以上问题,本论文选取了《新京报》和《人民日报》这两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媒体,探讨媒介灾难报道对拟态环境的建构问题。我们知道自从媒体出现以后,人们基本上是通过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媒体有主动权去选择哪些内容需要报道、怎样报道、以什么形式报道,也就是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进行环境建构。所以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新京报》和《人民日报》对舟曲泥石流报道,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关键字、报道形式等方面总结两大新闻媒体向受众提供的灾难拟态环境。并以此报道为例,总结大众媒介在构建拟态灾难环境的报道中表现出的一些进步。但是在灾难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社会真实的现象,论文提出了这些现象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于漪老师十分关注教材的编写。仅苏教版初中教材,于老师与主编洪宗礼老师通过大量的通信、电话研讨编写工作,本期的一组通信即从中选取,敬请关注。同时继续向语文界征集于漪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编本),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已接近尾声。从2006年第5期起,本刊陆续刊登该课本的试编样章,目的是促进我国的语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但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突显出来,鉴于此,本文在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由单纯的西方概念引介和国外研究视角的模仿逐步转向本土现实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视角:市民社会视角;法团主义视角;制度
本文在前人对探春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春带“刺”的性格,探讨探春之“刺”究竟从何而来。本文分为如下部分:第一部分:探春之“刺”,探春能做到刚强无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针对常用的塑料包装材料及特性、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主要安全问题、有关塑料包装材料检测标准和方法,分析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开发生物质高温燃烧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质能源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温度一般不超过1000℃。而大型工业应用如水泥煅烧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都
作为汽车的主要内饰件,座椅的被动安全性与驾乘人员关系最为密切,也是评估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考核部分,因此对于汽车座椅的安全性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与用户对汽车使用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内前装的电子设备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大量运用到影响汽车安全的功能部件。而这些电子零部件的频率逐渐提高,功
省际经济体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对于国家一级碳排放目标的分散控制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