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产业扶贫必须稳扎稳打。只有做到真扶贫、真脱贫,才能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和产业扶贫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已纷纷开始产业扶贫工作。但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产业扶贫在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从实地调研来看,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扶贫对象不精准、一二三产业难以融合、缺少新型经营主体等。如果不能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产业扶贫将会持续转化为“福利陷阱”,催生“等、靠、要”思想,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要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探究产业扶贫问题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调研发现,产业扶贫缺少整体规划,产业政策在当地社会出现错位是造成产业扶贫问题的主因。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处于摸索创新阶段,推行过程中缺乏产业配套技术和销售渠道是影响产业扶贫效益的重要因素。另外,村级扶贫干部能力不足、工作以任务为导向、产业扶贫成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也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阻碍。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偏低,农民缺乏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对产业“福利”形成依赖,成为产业扶贫的阻力。
基于此,必须调整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和贫困性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政策。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扶贫的落实。也要注重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重视市场销售环节和产业技术培训,从执行层面促进产业扶贫。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教育,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扭转文化贫困局面,增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已纷纷开始产业扶贫工作。但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产业扶贫在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从实地调研来看,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扶贫对象不精准、一二三产业难以融合、缺少新型经营主体等。如果不能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产业扶贫将会持续转化为“福利陷阱”,催生“等、靠、要”思想,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要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探究产业扶贫问题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调研发现,产业扶贫缺少整体规划,产业政策在当地社会出现错位是造成产业扶贫问题的主因。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处于摸索创新阶段,推行过程中缺乏产业配套技术和销售渠道是影响产业扶贫效益的重要因素。另外,村级扶贫干部能力不足、工作以任务为导向、产业扶贫成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也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阻碍。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偏低,农民缺乏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对产业“福利”形成依赖,成为产业扶贫的阻力。
基于此,必须调整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和贫困性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政策。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扶贫的落实。也要注重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重视市场销售环节和产业技术培训,从执行层面促进产业扶贫。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教育,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扭转文化贫困局面,增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