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最密切的地表空间,是人类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环杭州湾地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且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城市问题的产生,譬如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科学的分析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影响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实现环杭州湾地区的人口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人文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可持续。本文基于环杭州湾地区及周边25个气象站的1999-2016年的气象统计数据值、GDEMV2 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两期(2000年、2010年)环杭州湾地区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和两期(2005年、2015年)环杭州湾地区的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分辨率为500米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环杭州湾地区逐月NDVI合成产品数据集和四个年份的人文社会统计数据资料,首先以250m×250m的栅格大小作为评价单元,借助RS和GIS技术,对选取的地形、水文、气候、土地覆被的四个自然指标进行模型计算、得到环杭州湾地区四个年份的地形起伏度、水文指数、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地被指数数据图层,并对得到的自然指标的数据图层进行相应的适宜性分析,最后在通过ArcGIS分区统计工具计算出各区的指标平均值;然后从经济、居住、服务、生态及文化环境等5个方面统计整理环杭州湾地区四个年份的人文社会数据指标;再运用Matlab软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HEI),从地级市和区县单元两个层次对环杭州湾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此评价结果结合环杭州湾地区特征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尺度上,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差异较大。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区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杭州市区、柯桥区、淳安县等地;一般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所占的比例高,在四个年份内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区域,主要有松江区、吴兴区、海宁市、慈溪市等地;临界适宜区所占的比例较小,在2000年和2005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山区地带,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舒适期短,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较差,2005年和2010年转移到上虞区、诸暨市、海宁市、南浔区等研究区的中部区域,2015年研究区没有分布。(2)时间尺度上,环杭州湾地区三个时期人居环境适宜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在改善、适宜质量在提高。临界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的地区面积从2000年到2015年间的三个时期内逐步减少,且2015年临界适宜区的地区面积降为0;中度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的地区面积在三个时期内逐步增加,且高度适宜区的地区面积增速大于中度适宜区。(3)地级市层次上,上海市、杭州市和宁波市的人居环境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普遍较高,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的人居环境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普遍较低,且宁波市在2015年的人居环境指数值高达0.7966,舟山市在2000年的人居环境指数值为0.3715。嘉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的人居环境适宜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是逐步提高的;上海市在2000年到2010年这两个时期内人居环境适宜指数缓慢增加,2015年后出现下降,下降率为0.5%;杭州市在2000年到2005年间人居环境指数值减小,在2005年到2015年这两个时期内指数值增加,且2005年到2010年指数值增加率最多,为30%;湖州市和绍兴市在三个时期内的指数值表现为减小、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4)区县单元层次上,62个区县人居环境适宜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适宜质量良好,均适合人类居住。较2000年,2015年人居环境中高度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10个、16.13%增加到21个、33.87%,增速最快;中度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18个、29.03%增加到28个、45.16%;一般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22个、35.48%减少到13个、20.97%,大部分区县城市上升为中度适宜区;临界适宜区的区县个数和比重由12个、19.35%减少到0个、0%,减速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