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在妇科附件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5例附件肿块患者,术前常规应用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及附件常规扫查,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表现。使用美国AcusonSequio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4V1探头,频率3-5MHz,仪器内置CadenceTMCPS实时超声造影软件,机械指数(MI)0.17。使用前向瓶内注射5ml无菌生理盐水,用力振摇至冻干法完全溶解。经肘静脉推注声诺维造影剂后,实时记录病灶的造影增强与消退情况,观察附件肿块的微血管灌注情况,观察时间持续5min以上,造影全过程约需10min,整个检查过程用光盘储存图像,由两名有多年超声诊断的医师担任造影扫查及造影前后资料的分析,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ACQ)分析肿块内造影感兴趣区,取样区用Freehand手动法尽可能包络整个病灶,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比较良恶性肿块各参数中有无差异。到达时间(AT)是注药后肿块内出现造影剂回声的时间,达峰时间(TTP)是回声增强达到最大强度时的时间,增强时间=TTP-AT。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所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对造影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35例附件肿块二维超声及注射SonoVue后灌注情况:①单纯性囊肿10例,以囊性为主,囊壁多不厚,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剂在囊肿包膜最先灌注,有分隔者随后见光带内有造影剂进入,囊液内无造影剂进入。②浆液性囊腺瘤3例,囊性1例,囊壁多不厚,囊内可见带状强回声分隔,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分隔呈网络样,部分囊内可见点状强回声或小的凸起性结构;超声造影显示囊壁、囊内条带状强回声及囊壁小凸起上有造影剂充盈呈高增强,囊内无回声区无造影剂充盈呈无增强。③巧克力囊肿5例,囊性3例,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囊壁多较厚,囊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也可呈多房性囊肿或类实质性低回声;超声造影显示囊壁有造影剂充盈呈高增强,囊壁多较厚,囊内无造影剂充盈,造影后囊壁高增强与囊内无增强对比清楚。④成熟型畸胎瘤3例,内部呈脂液分层征、面团征、杂乱结构征,后方可伴声影;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囊壁有造影剂充盈呈高增强,内部无造影剂充盈呈无增强。⑤卵巢纤维瘤1例,实质性或实质性为主,可见不规则形无回声区;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内造影剂呈絮状逐渐充盈,较稀疏,充盈多晚于子宫肌层,消退多早于子宫肌层,病灶部分内可见无造影剂灌注的不规则形无增强区。⑥盆腔炎性肿块3例,病变仅有囊壁增强,分隔光带内有造影剂进入,囊液内无造影剂进入,形态欠规则,壁上无乳头状突起、分隔无明显增厚。⑦恶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癌1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卵泡膜细胞肿瘤1例,颗粒细胞瘤3例,转移癌3例)为实质性或混合性,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可伴有腹水;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内不同区域因灌注量不同而呈强弱不均的分布,造影剂在肿块包膜最先灌注,然后分隔上有造影剂进入,囊液无造影剂进入充盈多早于子宫肌层或接近同步,灌注持续时间多长于子宫肌层,少数病灶较早开始消退。⑧超声造影检查前,二维超声及CDFI提示良性病灶27例,恶性病灶8例;超声与病理诊断准确率80%,误诊7例,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准确率94.2%,误诊2例。⑨35例附件肿块在静脉推注超声造影剂后,恶性肿块观察到血流信号所需时间比良性肿块短,并且到达峰值时间短,良、恶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
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敏感显示卵巢肿块的血流灌注特点,显示恶性肿块区的血管数量比良性肿块明显增多,并且首先显像的时间要短,且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能敏感地反映肿块与子宫肌层在血流灌注上的差别,如灌注的顺序、快慢、多少等,系统地研究不同肿块的灌注情况有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对于附件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加之声学造影无辐射、操作简便、实时动态是卵巢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