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穴型二元Fe1-xSe超导体单晶的制备与物性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铁基超导家族中,二元FeSe的结构最简单,仅含有FeSe4四面体导电层(T>Tc)或超导层(T<Tc)。同时,FeSe超导体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物理现象。在常压下,FeSe体材料的Tc~9 K。通过高压、化学插层、电子注入等手段,可以将其Tc提高到~40 K。在FeSe单层薄中,超导能隙打开温度甚至高达~65 K以上。因此,二元FeSe体系作为研究铁基超导物理问题的重要平台,一直受到特别关注。FeSe超导体的体材料中,存在强的反铁磁自旋涨落,但无长程磁有序。当温度降低到T=Ts(80-90 K)时,FeSe发生四方(P4/nmm空间群)到正交(Cmma)的结构相变。这种正交晶格畸变比较微弱,体现在较小的面内晶格参数改变,(a-b)/(a+b)~0.3%;因此它被认为是由电子驱动的,与Fe的3dxz和3dyz轨道不均等占据导致的长程轨道序相关。FeSe超导体的这些实验现象与FeAs基超导体有明显差异:FeAs基体系中存在长程磁有序,并且它与类似的四方-正交结构相变密切相关。这种不同类型铁基超导体之间的差异,为铁基超导统一物理图像的建立带来了更多复杂性。所以,研究FeSe体系中轨道向列序与超导电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厘清轨道序相关的电子态是不是影响超导的关键因素,对于认识铁基超导物理起源有重要意义。关于轨道向列序与超导的关系问题,尽管在实验上和理论上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但目前仍存有争议。以前关于二元FeSe超导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计量几乎为整数比(Fe/Se?1)的FeSe样品。这些FeSe样品的Tc局限于9 K(常压下)附近,其正常态输运呈现电子主导的近乎补偿的半金属特征。要突破以往的这种研究局限,在实验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控制参量,通过它可以直接调控FeSe4四面体层的电子态,并通过观测超导态和正常态特性的相互演变规律,来研究影响超导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但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研究工作仍然缺乏。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单晶合成上的困难。常规的单晶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输运法(chemical vapor transport-CVT)和其它助溶剂法,往往只能制备接近整数化学计量的FeSe样品,而难以获得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连续调控的系列样品,因而限制了相关研究的开展。最近几年,我们团队的董晓莉研究员在FeSe基超导单晶合成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一系列新颖的软化学单晶合成方法,包括水热离子交换法、基体辅助外延薄膜生长技术,和水热离子脱插(hydrothermal ion-deintercalation-HID)法。在本论文工作中,我们应用水热离子脱插法,制备了一系列含Fe空位的非化学计量的HID-Fe1-xSe(0.95 Fe/Se 0.99)单晶样品。另外,为了作对比研究,我们也用CVT方法生长了几乎化学计量的CVT-FeSe(Fe/Se?1)超导单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Fe原子平面的晶格空位浓度,可以直接调控FeSe4四面体层的电子掺入水平,从而实现FeSe体系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的连续调控。因此,这一系列的Fe1-xSe单晶样品,为系统地研究二元FeSe体系的物性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重要实验载体。我们通过多角度的实验观测和分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新结果。其中包括首次建立了FeSe体系更完整的正常态和超导态相图,该相图涵盖了从非化学计量的空穴型Fe1-xSe,到几乎化学计量的电子型FeSe的宽广区域。本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通过完善水热离子脱插(HID)法,制备了一系列Fe缺位的HID-Fe1-xSe单晶。单晶XRD结构精修结果表明,Fe空位浓度x变化较小,变化范围只有百分之几。随Fe空位浓度x的减小,Fe1-xSe单晶的Tc可以从0到9 K连续调控。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的比热和XRD实验,均未在Fe缺位的HID-Fe1-xSe单晶中观测到在温度T=Ts的结构相变。这与几乎化学计量的CVT-FeSe单晶中存在四方-正交结构相变明显不同,意味着在HID-Fe1-xSe单晶中无长程轨道序。(2)在HID-Fe1-xSe单晶中,伴随浓度为x的Fe空位的产生,同时引入了额外的空穴载流子,其浓度为p=2x/(1-x);而在严格化学计量的FeSe中,p=0。尽管如此,我们发现在温度远高于Tc时,HID-Fe1-xSe呈现与CVT-FeSe几乎相同的霍尔系数(RH)温度依赖关系。由此可见,HID-Fe1-xSe单晶的正常态输运行为,同样具有近乎补偿的半金属特征。当温度降低到临近Tc时,HID-Fe1-xSe单晶的正常态输运明显由空穴主导(RH>0);这与强烈电子主导(RH<0)的CVT-FeSe单晶显著不同。所以,通过微调Fe空位浓度x,进而直接调控FeSe4四面体层的电子载流子浓度,显著改变了FeSe体系超导态和临近Tc正常态的特性。(3)我们发现,当HID-Fe1-xSe单晶的Fe空位浓度x 5.3%时,超导电性开始出现;随着x减小(即电子浓度增高),其Tc逐步上升。在x=1.4%附近,FeSe体系从空穴型Fe1-xSe过渡到电子型FeSe,同时体系达到最佳Tc=9 K。一旦进入电子主导相区(x 1.4%),FeSe在温度T=Ts发生四方-正交结构相变,并且Tc随电子掺入而趋于下降。这些实验结果暗示,伴随结构相变和长程轨道序而出现的电子态,并不利于超导电性。(4)正常态磁化率和临近Tc的正常态输运结果均显示,空穴的引入导致FeSe体系的电子关联(electronic correlation)强烈增强。类似的电子关联增强效应,以前也在重度空穴掺杂的FeAs基超导体AFe2As2(A=K,Rb,Cs)中观测到。重要的是,FeSe体系的超导电性衍生于电子强关联区:当电子关联强度随电子掺入而减弱时,超导开始出现并且Tc逐步提高。这一现象与非常规的强关联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情形类似。(5)基于磁输运的结果,揭示了FeSe体系中不同的上临界磁场Hc2(T)行为。对于较低Tc(<7.2 K)的Fe1-xSe单晶样品,双能带模型能合理地描述其上临界磁场的温度依赖关系。对于较高Tc(?7.2 K)的样品,其Hc2(T)行为既能用双能带模型描述,同时也能用单能带的Werthamer-Helfand-Hohenberg(WHH)模型拟合。这些结果意味着FeSe体系本征的双能带特征。我们的分析表明,FeSe体系上临界磁场行为的这种演变,与临近Tc的正常态输运特性随电子掺入而发生的相应变化,密切相关。总之,这些基于二元FeSe体系的实验研究进展,为理解铁基超导物理起源,以及铁基与铜基超导电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和表面扩散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和器件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验表征技术还无法精确地给出纳米颗粒在高温下的结构演变过程及其在表面的扩散机制。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纳米颗粒的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加工微纳米电子器件的方法,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在原子尺度理解纳米颗粒的融合机制十分重要。本论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原子精度上研究了纳米颗粒及其阵列的熔化行为、在固体表面的扩散机制及其在
驱动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在微管上持续定向运动的双头分子马达,在细胞内货物的运输及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分子马达关键性的问题是其化学力学耦合机制,对其研究有助于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自从驱动蛋白被发现以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手段研究了驱动蛋白的动力学特性,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解释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驱动蛋白的传统运动模型,认为驱动蛋白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颈链对
石墨烯(graphene)的成功制备,为人们研究其它二维晶体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s)是继石墨烯之后的新型二维晶体材料。二维TMDCs材料丰富的晶体结构(T相、H相、T’相等)与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了诸如二维磁性、能谷电子学、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伊辛超导等新颖物理现象的出现。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电场、
过渡金属氧化物属于强关联电子体系,其材料内部的晶格、电荷、轨道、自旋相互耦合产生了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如超导、巨磁阻效应、金属绝缘体转变、磁有序等。近年来,随着材料离子调控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控制材料中离子的转移进行调节。因此,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而言,离子也应看作决定材料物理性质的一个自由度。对材料进行离子调控,不仅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而且,控制离子转移的过程在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型计算方式,相比于经典计算,它在解决许多特定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超导量子电路作为实现量子计算最有竞争力的平台之一,具有损耗低、易操作、易扩展、易集成等突出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在超导量子比特的设计、基本特性和量子态调控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超导量子比特的设计、仿真与制备。设计了基于电路量子电动力学(
石墨烯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由两套互相穿插的三角形A/B子晶格构成,且A/B子晶格上的位点被相同的原子占据,从而赋予了石墨烯子晶格反演对称性。其低能电子态的色散关系,可通常由描述无质量、自旋1/2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描述,相应的泡利算符不再作用于自旋,而是作用于石墨烯的子晶格自由度,故引入赝自旋替代自旋。因而,石墨烯的低能准粒子通常被称为“无质量狄拉克费米子”。狄拉克点附近的载流子运动方向与赝自旋取向之间
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预言了一种反粒子是自身的基本粒子,叫做马约拉纳费米子。固体宇宙中的马约拉纳费米子满足非阿贝尔统计规律,对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穿谱(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pectroscopy,STM/S)系统性的研究了铁基超导体FeT
单分子电子学是将单个分子连接在两个电极两端,一方面可以通过探测到的电信号来反馈得到分子结构的信息,以及分子在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转换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分子在不同结构之间的转化以达到单分子开关等功能化器件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传统场效应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量子效应越来越显著,寻求新的器件结构和材料已经成为大家专注的焦点。单分子器件不仅在尺寸上更小,而且选择多样,有望实现多功能的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本
超导体中存在特殊的宏观量子现象如零电阻、完全抗磁(Meissner Effect)、约瑟夫森效应,可以在精密磁场探测、量子计算、超导强场磁体等领域进行应用。但是目前尚无超导体微观机理的统一理论描述。在已发现的超导体中,两个高温超导体系:铜基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都是具有准二维结构的超导体系。本文介绍了具有准二维结构的铁基材料EuFeAs2的发现及对其电子掺杂相图的研究,同时还介绍了对具有准一维结构的新
多铁隧道结(multiferroic tunnel junctions,MFTJs)通常由两个磁性金属电极和中间的铁电绝缘材料构成。通过施加电压脉冲改变铁电势垒电极化状态,可以使MFTJs在低电阻态和高电阻态之间切换,这是隧穿电致电阻(TER)效应;通过改变两个铁磁电极的磁化排列方向,也可以使MFTJs在高低电阻态之间转变,这是隧穿磁电阻(TMR)效应。多铁性存储器是具有竞争力的下一代非易失存储器